《紅樹林》電教教學設計(北師大版五年級上)
[教材解說]《紅樹林》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文章以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海南瓊山的海上奇觀——紅樹林。被收錄在 “奇觀”單元更能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贊嘆,文中景象或幽靜、或壯麗、或優(yōu)美、或神奇無不給學生帶來震撼和享受。另外,課文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是一篇寫景的佳作,值得學生從中積累語言借鑒寫作方法。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出現的三個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抓住文章的重點部分和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進行精讀、充分感受紅樹林的各個特點以及紅樹林的精神。
4、通過列題綱訓練,學習作者觀察和寫作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了解紅樹林的壯觀、美麗、與奇特,體會紅樹林默默奉獻,造福人類的精神。
2、能繼續(xù)獨立應用列提綱的方法梳理課文內容。
3、利用多媒體課件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紅樹林被稱為“奇觀”的原因。
4、學習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是本節(jié)課的總體設計思路。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組織學生自主感悟文本。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釋放。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對象分析]
紅樹林對于貴州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國僅在南方少數省區(qū)的沿海有所分布。紅樹林這種植物群落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海灣生態(tài)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五年級的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初步學會了通過翻閱家庭藏書、到圖書館查找、向他人咨詢、上英特網查錄等多種途徑收集和處理信息了解紅樹林的相關資料。但受年齡限制,生活范圍比較狹小,閱歷淺、實踐少,認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我們可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輔之以媒體,既調動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激發(fā)出他們的探知欲,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策略及教法設計]
1、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平面的語言文字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突破難點1的教學。
2、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深入理解語言,積累生活的經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突破重點。
3、 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分析課文時,用課件出示重點段落,讓學生找 出關鍵詞語,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討論疑難句子的含義,推敲詞語句式表達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抽象思維能力。
4、利用網絡查詢相關資料,不失為拓展課堂,進行綜合實踐的一個很好途徑。有了網絡中豐富的素材、資料,我們可以把課堂延伸到更深遠的空間,給學生提供關于紅樹林介紹的資料、圖片、研究網站。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或是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地了解,既鞏固了課內知識,又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一舉多得。
[教學媒體設計]
多媒體cai課件貫穿于整節(jié)課,配合教學。
1、 動畫效果
課件中收入了大量的實景圖片、影像,給學生予視覺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縮短了學生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還有演示性動畫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鏈,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