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教學設計
(這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體悟的過程,學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談理解,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個鋪墊。)
4.合作交流學習。
(1)說說自己喜歡紅樹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個部分或者哪個自然段使你有著這樣的感受?抓住重點的句段,精讀理解。
(出示“金鑰匙”:有些文章,我們閱讀時不必通篇細讀。在瀏覽之后,可以選擇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用學過的方法精讀。)
遠觀紅樹林:漲潮時,紅樹林在海水中動態的美;退潮時,紅樹林的芳馨和婀娜、絢麗多姿。
近賞紅樹林:世外桃園。縱橫交錯、盤根錯節、幽靜神奇。
紅樹林的繁殖:“胎生”的特點,“飄落于地,扎根于土”。簡單而令人贊嘆。
紅樹林的精神:首尾照應。理解為什么把紅樹林比作具有奉獻精神的海岸衛士。
(對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卻默默地奉獻,造福于人類。)點題升華。
(3)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應該怎樣讀?
練習朗讀。側重點有所不同:
①遠觀部分重點要突出這一海上奇觀的雄偉、壯麗,朗讀時適合用高昂的語調來表現。
②近賞部分重點突出這一“世外桃源”的幽靜、神秘,朗讀時適合用舒緩的語調來表現。
③教師相機指導,學生出現不同的感悟方式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總結全文
1.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學習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島瓊山的紅樹林深深吸引,在贊美這一奇觀的同時,更要贊美的是紅樹林的精神,從而進一步贊美具有紅樹林精神的人,這就是借物喻人的寫法。
五、布置作業
學習作者的寫法,觀察一種你了解的植物,由對這種植物的介紹,進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從而歌頌身邊具有這種精神的勞動者。
課后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的意圖在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精讀的方法。所以,在具體學習文章內容時,根據“金鑰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細讀,可以選擇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用學過的方法精讀。)我嘗試把精讀和略讀相結合,教學的前半段,側重于略讀點撥,后半段側重于精讀指導,目標明確又各有側重。精讀、略讀都是閱讀的基本方法,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小學閱讀教學應以精讀訓練為主,但也不是“把培養閱讀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讀上”。只有精讀與略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才能提高學生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要引導孩子有目的的略讀,有創意的精讀。對于略讀,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在學習本課時,學生繼續用《雅魯藏布大峽谷》中學到的列提綱的方法梳理文章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對于精讀,我主要教給孩子讀書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讀,在讀中感悟理解。學生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交流探究,共同進步,課堂氣氛寬松平和,學得有聲有色。
總評:
在本單元的三篇主題課文中,《紅樹林》是一篇略讀文章。略讀課文作為閱讀教學的載體之一,它在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定位、目標以及閱讀方法等,是有別于精讀課文的。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體現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