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研究背景與理論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課的閱讀教學旨在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貫穿以學為主的思想,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教學時從文章整體入手,應用列提綱的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分步學習,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導學生填空,為習作做準備,使讀寫結合,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和寫作。并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立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分層教學。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版本:北師大版語文十冊教材《紅樹林》
2、學生情況:臺頭小學的學生屬于海淀區最邊遠的地區,所在的學生基本上是農民的孩子及外地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見是比較少,紅樹林對于他們來說相當陌生,所以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但理解課文會有一些難度,所以班上有七八名有電腦的學生積極查閱了資料,豐富了課外知識。
3、教學方式:因學生對紅樹林比較陌生,可借助錄像加深學生的理解,感受美,并以自讀自悟及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
4、教具準備:自制ppt課件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紅樹林被稱為“奇觀”的原因;學習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培養學生應用列提綱的方法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從提綱入手整體把握課文,再到四層意思細致學習,最后回歸整體,體會作者情感。在方法上通過自學、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課件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紅樹林的壯觀、美麗、與奇特,體會紅樹林默默奉獻,造福人類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培養民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一)整體感知課文,進行自學
1.瀏覽課文,回憶上節課內容:
(1)作者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紅樹林?(板書)
①遠觀紅樹林。②近賞紅樹林。③紅樹林的繁殖。④紅樹林的精神。
(2)上節課遺留了哪些我們感興趣的問題需要解決?(在學文中加以解決)
整合為:①紅樹林為什么被稱為海上奇觀?
②最想了解紅樹林的繁殖
③紅樹林為什么被稱為具有奉獻精神的衛士?
2、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進行交流
出示自學提示:
(1)默讀課文,邊讀邊做批注,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出紅樹林是海上奇觀?
(2)帶著自己的體會讀一讀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組交流:如有新的感受,可以補充說一說,讀一讀。教師巡視
(二)匯報學習,共同感悟邊
(邊匯報邊有感情朗讀 ,談到哪句有感情讀哪句,用運過多種方式讀:分男女生讀、評讀、配樂讀等)
1.匯報第2自然段
遠觀紅樹林:漲潮時,紅樹林在海水中動態的美,并與陸地上的樹比較,顯出神奇;退潮時,紅樹林的芳馨和婀娜、,綠浪翻滾。
板書:絢麗多姿(遠觀)
指名配樂朗誦,其他同學欣賞欣賞遠觀時的景色投影(運用投影印證書中的景色描寫,并使學生直觀感受遠觀紅樹林時的神奇壯麗)。
2.匯報第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