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通過三次閱讀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熟知故事大概意思。從而體會包公斷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謀。
四、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大聲快速讀課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詞語,做上標記。
3、用-----畫出描寫主人公包公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
4、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開展)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知文大意。
(三、師生共學,積詞學句。
(四、整體感知,細知文義。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六、課后練習,深化學習。
1、摘抄生字新詞,比一比看誰記得快。
2、你來當導演:
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小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計謀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六、設計思想。
這堂課我基本上是按照“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模式”設計的。
這次教學我選擇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想完成兩項重點目標:一、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二、讓學生掌握熟練地閱讀方法。從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就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促使他們去自學。因為自從給五二班代課以來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的孩子心理太壓抑了。長期的老師代辦教學讓學生形成了課堂等待。致使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沉默。這種狀況讓我時常發慌,但卻不能發火。孩子們已經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語如金,我們只有慢慢的去引導,師生共同去實踐。加之學生作業中錯字別字,語言不通等等問題,都給我們指出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嚴重的有問題。因此我從一開始就將注重基礎,培養自學放在重要的位置。
學習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方法,讓我真切的看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魅力。更加堅信了我“重基礎,養自學”教學思路。
在對課文的理解方面,這節課我注重的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受,我認為只要學生能大體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經成功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環節基本上使學生完成的。從學生的回答來看70%學生掌握了課文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