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告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讀質疑,自讀釋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充分對話,獲得閱讀體驗。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發現、感受、理解與體驗。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抓 “驚慌失措”、“懊惱”、“聞所未聞”、“奇案”等重點詞理解課文。
2、引導學生概括故事內容、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整體把握課文,精讀課文中“審驢”部分,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提有價值的問題,抓住包公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體會包公辦案的深思熟慮和足智多謀。
4、通過學生課本劇的編排,培養學生表達和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包公審驢》,昨天大家預習了,我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二、預習檢測:
1、對包公你有哪些了解?(學生匯報資料)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運用資料的能力,又為學習課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謀做鋪墊。〕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概括)請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列小標題。(告驢——審驢——得驢)
〔設計意圖:用列小標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線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3、在預習中,你有什么疑問?(①為什么審驢?②怎樣審驢?③審的結果怎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
小結:一位哲人曾說過,疑問是成功的基石,這節課我們將帶著這三個問題一同走進這個故事,領略包公的智謀。
三、交流釋疑:
1、 略讀“告驢”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1——2自然段,說說包公為什么審驢?
(2)引導理解:兩頭驢的差別有多大?找出描寫兩頭驢的詞句(男、女生對比讀,感受兩頭驢優劣差別太大)
a.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
b.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3)小結:為了突出兩頭驢差別很大,作者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作文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手法,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設計意圖:在朗讀時注意比較,體會對比寫法在文章中的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