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見鬼》我來說兩句
在本次青年教師評優課教學中,我執教了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見鬼》。本單元主題是:破除迷信。本單元共有兩篇主體課文、兩篇自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組成。四篇課文力求用不同的形象來感染和教育兒童,學生通過學習本單元使他們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從小樹立熱愛科學、相信科學的思想,不信迷信,健康地成長。針對此要求以及本學段學生實際,我展開了“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活動。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設想與自己的一點淺見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學習、期待共同提高。
《活見鬼》一課教材分析:
《活見鬼》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雨夜,兩個人鉆到同一把傘下走,互不說話,雖互疑為鬼,走到橋上時,一個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兩人都認為遇到鬼了,天亮后,兩人互相看看大笑起來。在那個信鬼神的年代,人們懷疑有鬼是很正常的。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沒有鬼的,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否則會鬧出笑話!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風趣。共有三個層次:一是雨夜兩人同行;二是互相懷疑,一人撩試后把 “ 鬼 ” 擠下了水;三是兩個人相遇后相視笑了。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借助《活見鬼》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并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力求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 “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 因此, 我 貫穿在課堂 教學 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 這樣 既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又積極發揮幫學作用。
本節課教學,我從四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的。
1 、初讀,讀通。
我引導學生自由讀文,讀通課文;然后再范讀、領讀;接著自由練讀; 指名讀; 最后配樂齊讀。 讓學生讀通、讀順、讀出滋味為學習文言文的起點,這個環節我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 、再讀,讀懂。
我先讓學生暢談讀文言文的感受。這樣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接著采用師生對話來促進學習。然后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初步了解課文的意思。再讓學生找出不懂的字詞借助有關的工具書以及我課前準備的注釋,讓學生初步了解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去了解每句話的意思。最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 老師通過課件出示劃線句子,指導學生采用先讀句子,再說句子意思的方法來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和難句子,然后指名說全文大意。 在閱讀過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
3 、 回顧課文,領悟中心。
在學生深入理解短文大意后,領悟短文的中心,受到反對迷信和熱愛科學的教育。
4 、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古文的 “ 韻律美 ” ,以期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的效果。而感受古文的語言特點,感受民族語言的魅力,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等,這才是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