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來客——隕石》教學反思
《天外來客——隕石》教學反思
《天外來客——隕石》這是一首描寫隕石的科普詩歌。在課文中,作者向學生們講述了許多關于隕石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并不是直接告訴我們的,它通過兒童化的語言和文學表現(xiàn)手法將隕石為什么是星星,以及隕石的特點融于文學之中,讓我們慢慢體會石頭所蘊含的文化精髓,進而培養(yǎng)我們的觀察、表達能力。
下面談談我教后的幾點兒感受:
(一)廣泛收集資料,師生共享,拓展知識面
對于科普類的詩歌教學,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到的事物現(xiàn)象,掌握生字詞,能朗讀課文即可。因為時間短暫,要求學生提前收集相關資料,教師收集的資料需要及時整理,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教師展示學生與自己收集的資料,達到資料共享,拓展學生知識面。
(二)通過教師的激情引入,讓學生興趣濃濃
明朗的夜晚,繁星滿天。我們抬頭仰望夜空,有時可以
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劃過夜空,很快消失在天邊一些較大的流星在地球大氣層內還沒有完全燃燒就會落到地上,科學家稱之為隕石,這樣,我們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隕石曾經是星星。
(三)圍繞重點與難點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輕松學習 。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講述的知識,從而激發(fā)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難點是了解星星變成石頭的過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充分的讀帶動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其次是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倘若學生理解不到位,則讓學生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每次討論后,學生的認識都有提升。再加上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很踴躍,所以匯報的語言比較豐富,常常讓老師很吃驚。
教學最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由于平時愛培養(yǎng)學生默讀的習慣,所以記憶力差的個別學生放聲朗讀的時候少,要背誦此首詩歌就比較困難,今后也要加大放聲朗讀的力度,爭取要背誦的課文教學后都能當堂背誦,切實減輕他們的學業(yè)負擔。
《天外來客——隕石》研究教學反思
《天外來客——隕石》這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引導學生與隕石、與自然、與宇宙進行了一次對話。文章用生動、有趣富裕想象力的語言,在介紹有關隕石的科普知識的同時,激起學生對隕石來歷、經歷的無限遐想。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本想結合第四單元“金鑰匙”的學習,讓學生大略看一遍課文后提出自己想查找的內容。可是我想到我們這里的學生都是山區(qū)的。要想查找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困難,因為我們學校圖書室這些科普知識的書極少。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更加不現(xiàn)實。而我在備課進行資料準備時,我發(fā)現(xiàn)在網上有許多隕石、流星雨的精美圖片以及與隕石有關的資料。比如:什么是隕石、怎樣鑒別隕石、隕石的起源、從隕石坑中能推測出什么、全球十大著名隕石坑……我看著這些豐富的資料時突發(fā)奇想,決定帶學生先到多媒體教室去了解與隕石有關的資料,然后再上課。當學生看到隕石、流星雨的精美圖片發(fā)出贊嘆聲時,當那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認真閱讀隕石資料時,我知道后面課文內容的教學一定會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