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他的尊嚴》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小學語文四年上冊《為了他的尊嚴》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對比、細節的寫作手法,提高理解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通過人物的語言及行為,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正是婦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嚴,懂得了自尊,從而有信心和勇氣去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教學重點 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理解婦人的做法是為了乞丐的尊嚴。 教學難點 “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的含義。 教學用具 課件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喚起回憶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乞丐嗎?你發現人們是怎樣對待乞丐的? (二)片段賞析,各抒己見 課件出示:1、一個是雙手健全的乞丐。2、一個是很可憐的乞丐,他的右手連同整個手臂斷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蕩著,讓人看了很難過。 同時教師敘述:有這樣的一位老婦人,她在自己家的門前放了一堆磚,當有乞丐路過乞討時,她從不直接施舍給乞丐任何東西,而是說:“如果你能把這堆磚從樓前搬到樓后的話,我會給你20元錢。”面對同樣的話語,兩個乞丐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學生預測:兩個乞丐會怎樣選擇,并說出理由。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與課文對照,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把你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四)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引發對照,讀中理解,(滲透知識對比。) 師:用-----畫出描寫兩個乞丐外貌的句子。用 畫出描寫兩個乞丐不同結局的句子。這兩處句子給你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師: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找尋原因,讀中細悟:(滲透知識細節描寫。) 師:同學們,不同的選擇讓獨臂乞丐擁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么你怎么來看待獨臂乞丐的命運發生巨變的真正原因呢? 3、展開想象,讀中感悟:(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這次搬磚的經歷在獨臂乞丐以后的生活中將怎樣激勵著他面對人生的挫折一步步走向成功? 獨臂乞丐找回尊嚴了嗎?“尊嚴”在本課是什么意思? 4、自主學習,讀中自悟:(突破重點) 雙手健全的乞丐為什么不愿意搬磚?女主人真的需要搬磚嗎? 5、獨立探究,升華主題:(情感共鳴) “婦人為什么不要報酬,還讓他把房子送給一只手也沒有的人?”(五)激勵總結,拓展延伸: 請把課題中的“他”換成“我們”再齊讀課題。 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語文天地中的短文《嗟來之食》,圍繞著尊嚴這個主題,評價文中主人公. 學生搜索記憶,暢談感受。 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猜測兩個乞丐的不同選擇。并盡可能多的說出這樣選擇的理由。以便與文對照,感知人物心理。 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學生用不同符號勾畫,談感受。在情感朗讀中理解感悟。 學習對比的寫法,體會作用。 學生讀書、思考、勾畫,找出描寫乞丐語言、動作、神態的詞體會搬磚前后乞丐情感的變化。學習細節描寫的方法。在小組中討論,全班匯報交流。 學生抓住典型場面展開合理想象。 抓住母親與兒子的對話來理解,“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婦人的美好善良。 齊讀課題:為了我們的尊嚴,升華情感。 貼近生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教師有意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進行大膽的預測猜想,在學生述說出猜測理由的同時,實際上就融進了學生自己的感情變化。一旦當學生讀到課文時,就會與文中作者的情感產生思維碰撞,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情感時要善于利用文本句段中的空白,激發學生想象力,合理“補白”,避免了逐句段分析感悟,既能豐富學生內心體驗,又可以巧妙地訓練學生語言表達, 變“他”為“我們”,實現自我的情感升華,真正體現語文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