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教學反思
《葉公好龍》教學反思
前幾天,我和組內老師正好集體備課到《葉公好龍》這篇文言文。對葉公只喜歡龍的藝術,見到真龍卻又極度恐懼的這一行為,我們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愛畫虎的畫家一樣,如見到真虎也必定會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談個人看法,我從中領會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組內老師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師教學用書》中有一個重點提示“從文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學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導他們去領會這個重點呢?
在上《葉公好龍》的第二課時時,孩子們從“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中領會到葉公對龍藝術的喜愛,又從“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領會到對真龍的恐懼,把兩部分進行比較理解,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葉公的看法。
結果就有了四種觀點:
1、不要做愛慕虛榮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實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4、葉公的行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這時,一個孩子發言了:“既然我們有這么一些同學都贊成葉公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寫作時也能想到這點,但從文章結尾來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這個觀點,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句“為什么?”使孩子們又再一次進入文本,因為他們已養成習慣,相信從文中能找到答案。接著,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們的:
1、這篇課文是以什么語氣來寫的?
生:嘲笑。
生:諷刺。
2、好,能感受到諷刺之意。哪個句子體現出這種意味?
生: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諷刺的意味來寫,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讓我們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讓我們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讓我們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呢?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有意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接著,孩子們熱情高漲,談到了生活中這種“葉公好龍”似的現象。對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認識。
感謝我的孩子們,同時也感謝我自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的真理得以實施,終將得到回報。
《葉公好龍》教學反思
本著五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理解對方的意圖,將出自己的評價”,教學《葉公好龍》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以新基礎教育理念為指導,主要通過課本知識這個工具,使學生掌握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說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著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后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說教。
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寓言并對寓言產生濃厚興趣,并激發他們在課外自我學習的動力,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象,都表現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聯系生活談感受,讓學生在一個沒有壓抑的環境下去學習,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在整個課堂上充分體現了老師作為“領路人”的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促進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