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教學反思
《葉公好龍》教學反思
《葉公好龍》是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三方面進行教學:1、文言文的朗讀,初步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掌握斷詞斷句朗讀的方法。2、文言文與白話文對比朗讀,結合譯文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初步解釋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3、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前提下,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說說葉公似的人物,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學生經過學習,初步了解了文言文按意思斷句朗讀的特點,也明白到這個寓言故事以小故事闡明大道理的寫法。
《葉公好龍》教學反思
本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
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系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小學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 “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里,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本課伊始,我先給學生聲情并茂地講了一個切合文章寓意的故事,再根據故事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學生興趣濃厚。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后,再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在理解古文每句話的意思時,我注重先扶后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交流自己預習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再讓他們質疑,最后運用老師提示的方法,自主、合作譯文。學生在讀完后,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更正。
我認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后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比較適合高年級的古文教學。在匯報交流中,暢所欲言,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也扎實、深入地理解了古文每句話的意思,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是這次教學的可取之處。
但是,指導學生理解寓意的教學缺乏層次性,加上對教學時間安排得不夠合理,前松后緊,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寓意的時間不夠充分,所以有些學生對《葉公好龍》這個成語的意思理解得可能還不夠深刻。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對葉公這個人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進行多元評價,這節課上教師對這一點也關注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