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名著,了解大勢
1、教師介紹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
2、師生合作介紹“草船借箭”前的三國形勢,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諸葛亮的表現。
二、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1、出示課題: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梳理問題:
誰草船借箭?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樣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沒有?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這些問題實際上要我們回答什么?請用陳述句表達。
草船借箭的原因、經過、結果。
2、給文章分段:
一(1~2節)、二(3~5節)、三(6~9節)、四(10)。
這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說說主要內容。
四、自讀第2至第5自然段,指導感情朗讀
1、找出這幾段的特點。(以對話形式出現,且無提示語。)
2、根據人物對話內容,揣摩人物思想狀況、性格特點,自加提示語。
3、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讀出語氣,探究人物特點。
(通過感情朗讀,感受人物形象。)
五、讀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經過
1、先說經過:
出示示意圖(圖略),自己讀書,自己畫圖,說明理由(也就是因果關系。)
2、分析保證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 霧的作用。(冬季,霧在四更最濃。)
⑵ 船的作用。(草人──霧中似人;相連──空隙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 曹操多疑之心。(不僅不輕易出動,令弓弩手射箭,不調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 士兵作用。(擂露吶喊,虛造聲勢,引敵射箭。)
⑸ 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風,使船回去時“順風順水”。這時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軍發覺時,船已飛一樣駛出二十多里。)
總結: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諸葛亮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叫──“神機妙算”。而周瑜都沒想到,當他知道這一切時,一定是──“自嘆不如”。
第二課時
一、快速閱讀課文,找出關鍵的詞語
通過上節課的研究學習,你認為課文中的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神機妙算)
二、精讀課文,理解神機妙算
1、要求學生劃出能表現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
2、討論交流:
知天文: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⑴ 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怎樣的心情?(吃驚)
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暗自高興,因為這場大霧是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 你從哪里看出這場大霧是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許是湊巧碰上的呢?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秘密把魯肅請到船里。”
學生自由讀,在讀中體會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⑶ 老師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羅嗦,前幾天不是沒有動靜嗎?沒動靜有什么好寫,完全可以改成這樣: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寫即清楚有簡練。行嗎?好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