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力量》教學雜談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中心小學 李 寧】〖把學生引進想象的天地·講故事,創情境,培養想象力〗
國家教育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必須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前提。
想象,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馬克思曾經說過:“想象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愛因斯坦也強調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以這樣說,一切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發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任務一方面要教會學生聽、說、讀、寫,另一方面要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想象力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作文教學中的“寫作文” 更是離不開想象。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就能使文思縱橫馳騁,凌空翱翔,從而使寫出來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景物描寫生動形象、有聲有色。
教師生動、形象、精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饒有興趣的故事,可使學生的神經中樞引起興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學《夢想的力量》一課時,我首先講述故事的梗概,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為什么?你曾有過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的經歷嗎?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安徽省蕪湖市北塘小學 徐玉萍】
〖實踐陶行知思想,簡簡單單教語文·“真做”,把寫的訓練落在實處〗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走過第五個春秋,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地反思自己走過的路程,更加懂得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真諦。
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要一切都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要“真教”,不要“假教”,就應該為學生的“學”考慮,因為只有“真教”,學生才會“真學”,才會“真做”。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和思想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扎實、樸實、真實。這讓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陶行知先生有句詩:“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多么形象的比喻啊,行動、思想、創造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就能得真諦,做一個真實的人。當然,這三者之中,“行動”最為重要,沒有“行動”,“思想”和“創造”就沒有了著落。由此看來,我們在教學生“學做真人”時,應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注意引導學生多“做”,即多“讀”多“寫”(“讀”在前文已談過,這里就不再贅述了)。語文教學最根本的東西是語言運用,所以,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學呼喚教師把寫的時間留給學生。
例如:學習《橋》一文,教師提出:“同學們,老漢犧牲后,村民們會怎么做,怎么說?”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一個場景,以不同的身份,寫個片斷。如:
讓學生以村里的一個孩子口吻寫“爺爺,我們想您!”,以一個普通村民身份寫“老支書,慢走!”或“揮淚送別老支書!”,以一位記者的口氣寫“我們永遠紀念您!”或“洪水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