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第二課時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課堂實錄】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大體了解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和廉頗,藺相如和廉頗各具有什么品質呢?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現在先請同學們分小組邊讀書邊思考,并在書上做上記號。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議論,教師巡視。)
反思:課堂一開始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學習有目的性。
師:誰愿意來說說藺相如具有什么品質。
(生爭先恐后。)
生: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生:他是個很厲害的人。
生:我覺得藺相如是一個很愛國的人。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文中是如何來表現藺相如這些品質的呢?
生:我是從“完璧歸趙”中藺相如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到他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師:請讀出具體的句子。
生: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師:如果這時藺相如說:“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還給我。”秦王會給他嗎。
生:(齊)不會。
師:所以藺相如想了個什么辦法?
生:說這塊璧上有點兒毛病,把璧騙回來。
師:這怎能叫“騙”呢?這塊璧原來就是趙王的啊。誰的行為才是“騙”呢?
生:秦王的行為才是“騙”。
生:對,秦王事先給趙王的信中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璧,可當他手中拿著璧的時候卻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這行為才是真正的“騙”。
師:你們說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貶義詞“騙”來形容,那么我們應該用個褒義詞來概括藺相如的所作所為。
生:勇敢機智。
反思:教師細心聽取學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錯誤的。有時錯誤的回答往往是設疑的切入口。在這里用“騙”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使學生領悟藺相如與秦王的一堡一貶。
師:還有很多褒義詞可以用來概括藺相如的所作所為。
(學生沉默。)
師:教師及時點撥:我們還可以用足智多謀、隨機應變等詞來概括藺相如的行為。
反思:在課堂中,教師注意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積累。
師:這一句話通過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生根據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放聲朗讀。)
反思:在學生自己感悟的基礎上來讀,更能培養學生的語感。
師: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出藺相如勇敢機智?
生: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完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這段話也體現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師:藺相如會不會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齊)不會,他只是嚇唬秦王。
生:他答應趙王會把璧安全送回去。
師:同學們都認為藺相如不會撞上柱子,那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撞上柱子?
(學生紛紛點頭。)
生:秦王認為藺相如會撞上去。因為課本里面寫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來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并約定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來換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