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掌握“隆重、典禮、絲毫、抵御、侮辱、拒絕、和氏壁、完璧歸趙”等詞語。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并能使用。
(二)能力訓練點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精神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中到啟示和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二、學法引導
(-)教法:談話法,導讀法。
(二)學法: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
(-)重點
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二)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系。
第二課時
(-)小結上節課學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敘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通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自學情況(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著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暴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具體說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藺相如不僅愿意鋌而走險,而且還分析了兩種可能,想出兩種對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國理屈的局面,讓秦王“沒有動兵的理由”,使趙國化被動為主動。可見藺相如不僅勇敢,而且是個深謀遠慮,才智過人的人)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善于察顏觀色,能洞察對方的心理,隨機應變,果斷地想出了對策。這又表現出了他的機智。)
(3)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換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氣壯”從中體會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藺相如的勇敢。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這說明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們想一想,藺相如真的要連頭和璧一起撞碎嗎?(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為藺相如答應趙王,如果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把璧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