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說課稿
【說教材】《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10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個歷史故事,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博大胸懷。文中的三個小故事都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聯系,合起來又成來一個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廣博深刻,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
本課是安排在講讀課文《草船借箭》之后,學生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拘于本課教材的結構安排別具匠心,比上一課復雜了一點,所以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深入,為下單元“前后照應,首尾連貫”作鋪墊。以至我仍把“抓住重點練習段,理解課文內容,疏理條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立足“教材特點”及新大綱精神和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弄懂每個故事各自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文章的感情,培養學生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品質。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詞句訓練(理論依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補充。)
【說教法】
。ㄗ冃驅ёx法、舉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據本文篇幅長,結構獨特,但故事趣味性強等特點,我決定在強調預習的基礎上采用“變序導讀法”、“舉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機結合。
變序導讀法,即不按照文章結構的順序去逐段進行講讀與分析,而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維支撐點,(本文便是造成將相不和的根源點,造成將相和好的是“愛國主義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尋清前因,達到讀懂課文進行語文訓練的目的。
舉一反三法,既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遷移方法,因為這三個小故事獨立成段,結合相似,可以“舉一隅”而使學生“以三隅反”,省時高效。
。ㄈ绻粋個都講出來,不僅影響進度,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養成學習不假思索的習慣,喪失獨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比如對藺相如品質的探討文章更強調哪一種品質?你認為廉頗的品質好不好?好在哪里?
【說學法】
學生到了高年級,大綱對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鞏固“圈點批注法”和“瀏覽法”,著重學習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說教學程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的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這節課我盡量減少提問,把騰出來的時間用在指導讀書、感情和積累之上”。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從題入手,初讀課文,找出將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點導讀“完璧歸趙”,并小結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