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說課稿
【教材分析】《橋》是一篇微型小說。該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讓給群眾的老黨員的光輝形象。作者為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設置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山洪暴發,人們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橋。從而以“水”的上漲為線索,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用一個普通老支書生命的一瞬間的閃光行為,使作品凸顯出人性的美麗風采。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高年段學生特征,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掌握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過程方法目標:
以讀為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并創設情境,在場景的對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質。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漢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學重難點】
本文語言簡短凝練,有效地烘托了環境的緊張,因此我把洪水飛速上漲時,老漢每一次舉動的內涵作為教學重點,把理解題目“橋”的含義和初步了解課文的表達特點作為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我和學生要做好這樣一些準備:
1、教師準備“表現山洪暴發、洪水肆虐情景”的課件。
2、學生收集有關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資料以及令自己感動的典型事跡,并認真讀一讀。
【設計特色】
這次教學的設計特色在于:
1、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朗讀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習《橋》時,我讓學生通過自主讀、合作讀、探究讀、對比讀、教師范讀、角色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
2、雙線并行,情景再現:
我會著力渲染環境的真實,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兇猛,將環境描寫這一條線與老漢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光輝形象這一條線相結合,并采用“品讀感悟”式教學方法,使老漢的英雄形象凸顯得越來越美麗動人。
3、情法并重,讀寫結合:
在指導學生理解老漢的光輝形象中,我會結合文章的有關語句進行表達方法的滲透,讓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語言簡潔明快、手法準確無誤、結構跌宕起伏。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環節來祭奠老漢,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實語言實踐的活動。
【教學時間】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漢無私無畏、舍己為人的精神,初步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程序】
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教學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個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1、探究問題1:感受洪水肆虐與人們的恐慌:
語文教學中環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因此,開課時我就將環境作為突破口,讓生找出描寫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課件: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整節課就圍繞洪水的兇猛拉開了帷幕。接著我引導學生抓住“像潑、像倒”“勢不可擋”等詞,感受雨水的兇猛和洪水的可怕,領悟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妙用,體會語句凝練所烘托出來的緊張氣氛。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觀看山洪暴發的課件,再次感受場面的緊張。《播放課件》接下來我指導學生在個人讀透的基礎上,進行排讀,即先由一個組齊讀,然后兩個組齊讀,最后全班齊讀,形成一種越來越強的氣勢,讀出洪水的勢不可擋,讀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導學生從讀書聯系到生活實際,體悟洪水到來時人們的害怕,教師設計問題: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此時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樣,也是驚慌失措。從而為下面反襯出老支書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筆。這部分主要通過讀來烘托氣氛,孕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