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要讓學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二是學習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以及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體驗感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的形象與品質并通過讀把體驗到的特點展現出來;以了解藺相如為切入點,重點研讀這個關鍵人物,正是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讀中悟,悟后讀,“讀”“悟”相輔相成,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讀、悟中領略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隆重、膽怯、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難點】把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搜集一些歷史故事。
2、把相關的句子制作成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熠熠生輝的人物讓今天的我們依然崇敬不已,你們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請簡單介紹一下。
。▽W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他所了解的歷史人物,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適當的激勵與點評。)
學生進入高年級,已初步具有根據需要搜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的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對遠離我們現實生活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3、板書課題。
4、同學們已預習過課文,“將”、“相”各是誰?“和”在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ā皩ⅰ敝复髮④娏H,“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與“相”之間為什么和好,他們之間為什么曾經不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理清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自然段)澠池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