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進行表演。
2.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復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戲劇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
4.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
教學難點:體會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特點,感受人物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寫法上很特殊的課文 ── 《半截蠟燭》,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 ── 劇本。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學生默讀,了解故事內容。
指名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三、深入學習,品讀人物語言
教師:在他們一家與德軍的巧妙周旋中你認為誰的貢獻最大?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
1.學生自讀感悟,做批注。
2.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感悟人物語言。
(1)預設一:認為伯諾德夫人貢獻最大。(因為當她看到德軍點燃蠟燭時,急忙取出油燈,還說這燈亮些,準備把蠟燭換下來,從這里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教師: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說話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輕松自然、鎮定、不露馬腳)誰來試著讀一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2)預設二:杰克也有貢獻。(因為他想出了抱柴火這個辦法,雖然沒有實現,但一定是他這種勇敢的做法感染、帶動了妹妹杰奎琳,她也才會勇敢地和德軍戰斗。)
教師:杰克的表現怎么樣?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交流:(從他說的話“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聰明,他這么說德軍不會產生懷疑。從“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臺”看出他十分鎮定。)
教師:讓我們帶著鎮定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學生讀此段。)
(3)預設三:認為杰奎琳的貢獻最大。(因為是她將蠟燭拿走,保住了情報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聰明。她說“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還打了個懶懶的哈欠,讓人覺得她真的很困的樣子。杰奎琳選擇了司令官,而沒有選擇中尉,因為從上文看出兩個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說明她很聰明。她說“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這樣的話可以得到德軍司令的喜愛,就不會刁難她,說明她很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