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橋梁。語文教學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隱性、長效和綜合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整體建構的過程。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整體感悟的機會,使語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錘煉融為一體。本課教學設計力求從整體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實質,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是學生感悟語言規律和語言形式的關鍵。在積累、理解、體驗和運用的過程中,采用以讀促學的方式體會內涵,引導學生切實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讀表達中,品味賞析重點句式,體會表達效果,并有意識地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帶領學生初步了解敘事抒情散文,帶給學生一種形散神聚的感性認識二、教學背景分析1.學習內容分析《再見了,親人》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情感豐富強烈。教學中,要使學生被一個個感人的形象所打動,感受人物心靈的美好和品質的高尚,受到國際主義教育。本文是一篇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意。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在表達方法上頗具特色。2.學生情況分析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在了解寫作背景后,學生可大體讀懂文章內容,了解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對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濃烈,對于學生來說,中朝兩國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以及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學生不容易理解。此外,體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情感是言語的生命。圍繞教學目標,引領學生以言語為憑借,進行有深度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領悟文字隱含的豐富情感,使文本語言轉化為學生心靈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通過整體把握,細讀理解,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經驗對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挖掘和解讀,通過情境性練讀、對比性朗讀開展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言和情感的同構共生4.技術準備:抗美援朝戰爭背景資料;制作教學課件。5.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及對策:第一課時學習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梳理課文脈絡,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課外資料,了解抗美援朝戰爭背景,感知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第二課時將著重細讀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體會課文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三、教學目標(含重、難點)教學目標:1.理解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及句子的含義。3.學習文章敘事抒情相結合,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教學重點:借助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學難點: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