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再見了,親人》選自隨軍記者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課文敘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與朝鮮親人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作者在眾多告別場面中,選取三個最有代表性的鏡頭,集中表現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情厚誼。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情感濃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語言文字訓練教材,同時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進行情感陶冶和心靈凈化的優秀教材。
【達成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2、理解最能表達真情實感的句子,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并體會文章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
【設計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學法,渲染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這篇文章所敘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個世紀,與學生生活實際有較大的距離。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本設計充分創設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2、運用有感情朗讀,讀中悟情,讀中悟義: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濃郁。宜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在讀中理解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偉大友誼;在讀中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3、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課文前面的三個自然段結構層次相同,因此可采取舉一反三的方法,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總結學法,再遷移學法,指導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培養自學能力。
4、發揮學生想象能力:
在學習完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后,讓學生思考:在分別時,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會對志愿軍戰士說些什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5、切實注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實驗稿)》中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作為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作業布置,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更不能把書面作業作為唯一的形式,作業布置要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滿足學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識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實踐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一道完成,這也正體現了小學語文作業的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
【設計流程】
一、音樂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紀錄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軍赴朝鮮的情境。簡介時代背景。(播《志愿軍戰歌》)
2、檢查預習:
⑴ 交流搜集的資料,增強對抗美援朝戰爭、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了解,為學文做好鋪墊。
⑵ 通過預習,你對課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運用圖畫,再現情境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實物投影課文插圖):
⑴ 引讀:
是呀,在分別的時刻有許多朝鮮親人趕來為志愿軍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趕來了一位頭發花白的大娘,志愿軍趕緊迎上去,緊緊握住大娘的手,動情地說──(齊讀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