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半截蠟燭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揭題,了解故事內容
1.導語:同學們,晏子的能言善辯,使我們體會到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請大家瀏覽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板書:半截蠟燭),從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語言的機智巧妙。(學生齊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內容。
。1)學生默讀,了解故事內容。
(2)指名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1.過渡:同學們,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們一家與德軍的巧妙周旋中,你認為誰的貢獻最大?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
2.學生自讀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間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貢獻的過程中引導感悟人物語言。
。1)預設一:認為伯諾德大人貢獻最大。(因為當她看到德軍點燃蠟燭時,急忙取出油燈,還說這燈亮些,準備把蠟燭換下來,從這里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師: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說話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輕松自然、鎮定、不露馬腳)。誰來試著讀一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師:讀到這里,我們不禁感到伯諾德夫人多么機智勇敢,想演一演嗎?那你可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了,仔細揣摩一下她的動作、心理和表情。(學生準備──指名演。)
老師做旁白,一名學生演。
表演得怎么樣?同學們評價一下。(“急忙”取油燈,吹蠟燭,但是在德軍面前卻是非常從容的。)
再演一次。學生讀伯諾德夫人的心理活動,教師旁白,學生演。評價。
想象體驗:半截蠟燭被點燃了,正在一點一點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國鬼子發現,那會怎樣呢?想象的空間很大,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