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見了,親人(A、B案)
學習目標
1.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學習文章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理解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3.會認8個字,會寫12個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戰役、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出示課文兩幅插圖):這節課,老師給同學們帶來兩幅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圖片,請大家認真觀察,注意人物的衣著、神態、動作,用一兩句話描述圖意。
2.指名學生描述。
3.師小結:這兩幅圖描繪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軍離開朝鮮回國,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人們揮著手,含著淚,深情地呼喚著──再見了,親人!(師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展示學生收集到的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指名學生用一兩句話介紹。
2.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浴血奮戰。八年來,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別之際,他們無限深情地喊著(師指課題,生齊讀)──再見了,親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初讀要求。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詞多讀兩遍。
(2)思考:課文中“親人”指誰,想想作者寫了他們什么事?
2.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反饋、交流。
(1)教師抽讀生詞,強調“妮”(ní)、“耗”(hào)等生字讀音。
(2)學生匯報本課寫到的親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師板書),并用課文的語句說出她們為志愿軍戰士做了什么事。
4.速讀課文。
(1)找出直接體現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段落,放聲讀讀。
(2)指名學生讀直接體現依依惜別情的段落(4~6)。
四、激qing朗讀,引發懸念
1.是啊,分別的時刻令人肝腸寸斷,你從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報、交流(師相機出示送別圖、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3.小結:從剛才的朗讀中,老師也深深地體會到志愿軍戰士不忍心離開朝鮮的親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呢?按常理說,志愿軍戰士離開祖國,離開家鄉長達八年之久,“歸心似箭”,志愿軍們是多么想回到妻兒身邊、白發雙親身邊。可是他們卻希望──
(齊讀)列車啊,請開得慢些,……
4.那么還有什么比親人的等待還更讓人割舍不了,還有什么比祖國的召喚還令人留戀?課文1-3段會讓我們明白其中的原因,下節課,我們再細細品味1~3段內容。
五、布置作業
1.背誦4~6段,熟讀1~3段。
2.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激qing導課
1.志愿軍叔叔們在回國之際,不忍心離開朝鮮親人,火車即將開動了,他們拼命揮手,深情地呼喚。(全班齊背4~6段)
2.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牽動著志愿軍戰士們的心呢?這節課,我們將細細品味課文1~3段。
二、精讀品味,體現真情
(一)教學第一自然段
1.請同學們放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圈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詞語。并細細體會體會。
2.反饋交流(師根據學生發言,相機出示句子)
(1)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