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起的爭議
我在教<半截蠟燭>時,讓學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分析.大家都認為小女兒是機智\沉著\勇敢的,德國鬼子是殘酷無情的,是泯滅了人性的,但,此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疑義:"哥哥和母親也是智慧的,為什么沒有取得成功?是因為德國鬼子見了杰奎琳,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喚起了他的愛心,于是,同意了杰奎琳拿走燭臺,從這里,可以說明,德國鬼子有愛心,不是無情之人......"這樣的議論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同學們在懷疑,在矛盾,如果承認了德軍有愛心,那么,讓孩子們去愛誰,去恨誰?
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二次大戰是誰發起的,德軍頭目是誰,他是什么樣的人,播放影視片,讓學生感知戰爭給侵略者也同樣帶來傷害。讓學生明白,是戰爭讓這些德軍失去了人性,泯滅了良知,戰爭是罪惡的,而戰爭的主使者是罪惡之源.講到這兒,學生對此有了深層的感知,接著,我又講到了日軍侵華戰爭,講到當今國際形勢,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背后的故事
—《半截蠟燭》教學偶得
《半截蠟燭》是蘇教版第10冊的一篇課文。文章以二戰為背景,主要圍繞藏有情報的半截蠟燭,展示了伯諾德夫人一家與三名德軍官兵反復周旋并最終取得勝利的驚險過程。
情節的發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中有一段對話: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小女兒杰奎琳嬌聲說。
“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么大的小女孩。”
得到少校的允許,杰奎琳把那盞關系到全家性命的蠟燭拿上了樓。
課上,孩子們圍繞杰奎琳的勇敢機智熱烈討論的時候,小偉的聲音讓課堂卡住了:
“真是個白癡司令官。”
不少學生連連點頭。由于認識的限制,孩子們喜歡做最簡單的判斷。他們總是把人分成好壞兩類,非此即彼。對很多孩子來說,“壞人”是沒有任何感情與人性可言的。顯然,在這一課里,三個德國官兵是孩子們眼中最壞的人,少校讓杰奎琳把那盞蠟燭拿走,理所當然就成了“白癡”。
少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小培不同意小偉的看法,他說他有一個故事要講給我們聽,我示意他到前面來講。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
1943年,盟軍在西西里成功登陸,在面臨本土作戰的巨大壓力下,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關押起來,但希特勒卻派別動隊將他救出。這次成功讓希特勒沖昏拉頭腦,他故伎重演,要將丘吉爾抓過來。寇特·施坦因納中校是行動隊長。
在得知丘吉爾將于11月6日視察斯德萊康斯卜兒村附近的一個皇家空軍基地,晚上還要訪問一家工廠后,寇特·施坦因納中校帶領13名傘兵于11月5日晚空降到該村。為了不違反日內瓦協議關于交戰雙方不得冒穿敵方軍裝的規定,他們里面穿德國軍服,外面套上英國軍服,只有正式行動時才穿德國軍服。
6日早晨,斯德萊康斯卜爾兒村年久失修的小橋護欄不堪重負突然斷裂,兩個小孩掉進河里,被急流沖向磨房,身穿英國軍服的德國士兵們,在中校的率領下跑過來,兩個士兵迅速跳下水中,向落水的小孩游去。游在前面的史德姆中士抓住一個小男孩,把他交給后面的軍士長勃蘭特,而后又奮力救出另一個小女孩,可他自己卻被吸進風車巨大的輪子里面,打得血肉模糊…………
德軍軍服從撕碎的英軍軍服里面露出來了,身份暴露了,蜂擁而至的英國士兵將他們悉數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