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案設計
設計理念:
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具有語文的"滋味",教學中必須咬文嚼字.詞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才具有豐富而恰當的含義,才折射出人物內在的品質和精神.詞語,只有回歸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積極和充滿生活氣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引領學生在課文描述的情節和細節中,關注那些"含義豐富,含情脈脈"的詞句,使他們既獲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又獲得對語言的準確感受.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必須要讓學生走進文本,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巧妙,讓學生進行角色轉變:從學習者轉變成為課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師的朋友.
設計特色:在故事情節中理解詞句的含義,在具體細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在導演劇本中習得語言的精妙,在爭辯中放飛自己的思維.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系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并能參與導演劇本,深入體會"急忙","輕輕地","慢慢","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并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
4,思索編者選入這篇課文到教材中的意圖.
教學重點:
1, 弄懂課文內容,能聯系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生字詞.
2, 轉變角色,以導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體會人物品質.
3, 在爭辯中,培養學生在處理文字中"瞻前顧后"的能力,善于發現的眼睛和清晰明確的思維.
教學難點:教學中教師密切關注學情的變化,適時恰當地把握好課堂中學生生成的課堂資源利用.
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學習字詞
1,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重點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蠟燭"的偏旁分別為"蟲","火".啟發學生用"燭"組詞:燭臺,燭芯,燭光,燭焰搖曳……
2,介紹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世界戰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 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最后以中國,英國,法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軍獲勝,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失敗而結束.本文故事發生在德國占領法國期間.
3,教師繼續板書: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現了這3個人的關系 以此了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插問:你知道法國歷史上還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夫人嗎 (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4,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檢查預習情況.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聯系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絕妙", "危機", "厄運"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6,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1)絕妙:伯瑙德夫人把裝著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臺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
教師點撥:"絕妙"是萬無一失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