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學設計
《兒童詩兩首》是人教版課標版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第一首《我想》,作家高洪波以兒童的視角,抒寫了兒童春天里的想象,表達了兒童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畫》,表達了兒童世界處處皆美景。兩首詩適宜引導學生學習鑒賞性閱讀和仿寫兒童詩。教學時,可在課內完成《我想》的讀、賞、創,《童年的水墨畫》則放到課外,實現遷移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環節設計:
師: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草長鶯飛、遍地春光;春天,是個想象的季節,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會想象些什么?
(學情預估:學生可能會想象春天實在的景物。)
2、點撥入題:
高洪波是個著名作家,他以《我想》為題,寫出了一個孩子春天里的美好想象。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兒童詩兩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讀,感知內容
1、環節設計:
師:初讀詩歌,我們不僅要讀準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讀準確,還要把聲音放輕一些。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情預估:學生比較重視把詩泉州市地讀下來,不很在意對詩歌的感受。)
2、點撥策略:
引導學生一節一節地體會:
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三、再讀,體驗情趣
1、教學環節:
你能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學情預估:學生一般能說出詩的大意,但不容易體會詩中的情趣。)
2、點撥策略:
主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老師引讀課文,用語言描述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引入想象世界。
師:在那桃花盛開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讀第一節);旭日、和風,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腳丫接在柳樹根上……(讀第二節);春天是放風箏的季節,藍天白云,風箏飄飛,給人們帶來多少歡樂,“我”把自己的眼睛裝在風箏上,體驗春天的快樂……(讀第三節);陽春三月,綠草成茵,花繁似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讀第四節);我是個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聽話的孩子……(讀第五節)。
四、三讀,鑒賞表達特點
1、環節設計:
師: 只要找到竅門,我們也可以當小詩人。作者的小竅門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節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想象,自己身體哪個部位的變化,有什么變化?
(學情預估:學生對把自己的什么部位變為什么,容易局限于課文的事物,要把打開思路作為指導重點。)
2、點撥策略:
是春天的桃花、柳樹、風箏,還有充滿綠意的大地啟發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細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鳴蟬,秋天的桂花飄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啟發我們想象。還有干旱的大地、混濁的河流、沙塵暴,社會治安、國家安全等也可以觸發我們的想象。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事物作為想象的憑借,然后展開想象,并把它寫成一首小詩。
五、學習創編,合作交流
1、環節設計:
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事物作為想象的憑借,然后展開想象,并把它寫成一首小詩。
(學情預估: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展開想象,是學習創編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