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這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寫出了我的小小心愿,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全詩共5個小節,前四個小節結構基本相同。最后一小節雖然只有兩行,卻是詩歌的精妙之處,寫如果飛到遙遠的地方,需要和爸爸媽媽商量,一片童趣躍然紙上。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歌,并背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和幻想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重難點;
重點:培養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
難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一只小白兔頭戴草帽在森林里采蘑菇,下雨了,小白兔用草帽當雨傘玩家走。
師:草帽還能當什么?(只生答)
師:你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幻想和想象”中的一篇文章《我想》。
二、檢測回顧,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讀,努力做到把詩歌讀正確,通順。
2、課件出示生字詞語,檢測字詞掌握情況。
3、檢測讀的情況,相機正音。
4、教師范讀,生聽讀思考:詩歌中的“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5、組織匯報,相機板書。
三、快樂品讀,理解詩境,感悟詩情。
品讀第一節詩:
①女生讀,師生共評。
(聽了朗讀,我仿佛看到了……如:盛開著的桃花是那么鮮艷、那么美麗。)
②“我”的手兒接在桃樹枝上,自己仿佛也變成了桃花,想象一下,桃樹枝在春風中怎么悠呀悠的?你感受到桃樹枝的自由和喜悅了嗎?一起來,小桃樹們,悠蕩起你們美麗的小手。
③結合課件配著動作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悠啊,悠——”(教師相機評讀引趣:啊!我仿佛看到桃樹枝正帶著一串花苞,牽著萬縷春天溫暖的陽光,隨著風兒悠蕩,悠得好輕,悠得好美,多么隨意,多么自由自在啊!)
④悠蕩的桃樹枝引來了那個可愛的小生靈了呢?你聽過布谷鳥的歌唱嗎?一起來聽聽。聽到布谷鳥的愉快歌唱,桃樹枝悠蕩得更歡快了,一起動作體驗。
⑤在這節詩中,詩人運用了很恰當的動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⑥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熱鬧,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喜歡嗎?能用你的朗讀把它表達出來嗎?(表演讀)
品讀第二節詩:
1、男生讀第二節詩,想一想,在這節詩歌中,小朋友想象自己怎么樣了?
2、讀中引導理解“汲取”。
3、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的小朋友長啊,長,后來長成什么了?
4、“篷帳”什么意思?你見過嗎?做什么用的?
5、再讀一讀,想象那么多綠色帳篷該多么生機勃勃,多么清新涼爽啊!
品讀第三節詩:
1、齊讀第三節詩歌。
2、質疑討論:想一想,你明亮的眼睛裝在風箏上,飛向藍天上,風箏會帶著你看到些什么? 為什么說“藍天是我的課堂”?
3、剛才兩個小節,詩人分別“悠哇,悠”、“長啊,長,在這節詩歌中,用的是什么詞?為什么用“望啊,望”?(體會動詞運用的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