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發現都珍貴——《童年的發現》教學案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瞬息萬變,情況錯綜復雜,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種種偶發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擾,可能是教師的失誤,可能是師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預估不夠等等。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揮教學機智,作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并妥善處理,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案例】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個環節,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或搖頭,那意思是沒有什么發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我充滿期待地看著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么辦呢?課總得上下去呀。俗話說,急中生智。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有了!我表情緩和了下來,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 頓時,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35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門:“小時候呀,我特別喜歡觀察螞蟻……”我講了一個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的發現。話音剛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么簡單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學生的思路已被打開,說話欲望已被調動起來,我便趁熱打鐵:“簡單吧?這樣的小發現,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同桌說說。”學生立即說開了,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此時,學生們不再困惑,不再為難,而是侃侃而談:
“我發現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了寫好作文的秘訣……”
……
【反思】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當時頭腦發熱,將學生訓斥一番,只會形成師生情緒的對立,課堂氛圍的緊張,不會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更不會聽到學生后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