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今天與學生們一起感受了《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從心底里我很喜歡這篇課文,喜歡作者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感受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遠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戀。
回過頭來品味,在教學這一課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處理的比較好的是“我”回憶童年發生的第四件事——問媽媽駱駝隊到哪里去了,這個細節表達了幼小的“我”對駱駝隊的深深懷念。我抓住媽媽“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一句,我先讓學生盡量去想“ ‘我’在課文里還問了哪些問題?”學生馬上就從課文中找出了答案,接著我再問“她還可能會問哪些問題呢?”學生也是孩子,這一問,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說:“她還可能會問為什么駱駝會脫毛?”有的學生說:“她還可能會問駱駝隊從哪里來?”有的學生還說:“她還可能會問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課堂一掃之前的那份因為人生滄桑而造成的隱約沉重感,由此一問,學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聯系到了一起。接著在教學最后兩個自然段時,我又結合課堂中反復誦讀的那句“我也不會再問了”,我說“哪些問題我不會再問了?”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只要把之前海闊天空的種種奇怪的問題重復一遍即可,但是,學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種種問題的時候,內心中感受到的決不僅只是否定幾個問題那么簡單。一個個消逝的問題,其實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神情變得凝重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所以當最后我說把最后兩段連起來讀一下的時候,我分明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中感受到他們對于童年一去不回頭的淡淡的傷感,那緩慢,悠長的朗讀聲,似乎他們已經與林海音融為一體一般。
總之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達到的不是老師要做到什么,而是要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要達到一定的理解。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課文圍繞駱駝隊,回憶了小英子童年的幾件事。為了讓學生走進這些童年的回憶,我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作為我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落實本文的教學目標,我將訓練點定格于描寫這幾件事的段落當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畫面,從而進行落實。
文章中有一個細節,描寫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討論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與詩意,成人世界的現實與理性,在這樣的描述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樣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熱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設問引起了學生思維的警覺,孩子們表現了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在這節課上,有過多次這種真誠的師生對話。師生心靈的舒展,思想的靈動,又使課堂變得深刻而豐富。 教學中,開篇創設情境,深情的音樂在教室里緩緩流淌,營造出淡淡的懷舊情思,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從課題入手,借這三個意象鮮明的詞語,學生聯想到冬日的暖陽,一隊隊的駱駝,清脆的駝鈴,好奇的孩子……雖說與真正理解課文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為下面的深入學習作出了鋪墊。欣賞一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泛黃老照片,把學生融進了課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