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古詩詞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教師以抒情的話語,為課堂營造輕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了詩歌的學習要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jié)奏。]
3.再次誦讀全詩,發(fā)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想象是理解詩意的翅膀,通過再現詩歌畫面,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充實詩歌的內涵,使學生易學、樂學。]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這兩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現的是美好的童年,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并不遙遠,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
2. 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么呢?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一個“橫”、 “弄”、 “臥”,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對于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小牧童,就是他們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導學生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從而更好地領略詩境、領悟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