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草原》一課。
一、說教材
《草原》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訪問內蒙古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下的一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二、說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所處年段的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14個生字,會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禮貌、拘束、摔跤、襟飄帶舞等詞語。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情感目標: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我所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分解與時間安排:
本課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嘗試著讀出感情,整體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學目標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點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審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覺性的特點,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讀出趣味。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讀自悟,達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領略草原的特點,陶冶愛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美的話句,更應該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課文的問題,借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上課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讀、圖像、交流、寫作、資料、制作手抄報,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創設好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其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這種新的學習環境下,營造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為落實以上教法與學法,需要制作一個網站型課件,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資料庫中進行閱讀與探究,以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這樣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信息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信息量大、且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聽錄音:配樂朗誦《刺勒歌》,揭示課題。(這樣的設計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開課,把學生帶入美麗、神奇的大草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
(二)、回顧課文,揭示探究主題
1.老舍先生游覽了草原,感受頗多。他用哪句話來概括?——“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說說什么是“何忍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