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說課稿
說背景:
今天的說課可能與以往有點不同,因為這次活動是以檢驗農遠工程運用而辦的。既然這樣,我覺得說課的內容應該著重于介紹如何利用農遠資源來上好一節課。今天我說課主題是:充分發揮農遠工程的作用,合理高效運用農遠資源。具體是通過《草原》一課實現的。課前我認真地查看了農遠下載下來的資料。在認真鉆研《教師用書》的基礎上合理借鑒了《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另外我還發現《草原》一課的課件比較適用,可以用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提高教學效率。美中不足的是與我的教學設計還有一點點出入。于是我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補充:添加了十幾幅草原的圖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我的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草原》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訪問內蒙古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下的一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二、說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所處年段的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感受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情誼。2、標畫重點詞語和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一碧千里、明朗、柔美、云際、回味”等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學目標的分解與時間安排:本課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重點說一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審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覺性的特點,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讀出趣味。嘗試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讀自悟,達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領略草原的特點,陶冶愛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美的話句,更應該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課文的問題,借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上課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讀、圖像、交流、資料、制作手抄報,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創設好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其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這種新的學習環境下,營造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為落實以上教法與學法,需要利用農遠資源上的課件,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課件中進行閱讀與探究,以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這樣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信息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信息量大、且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上課之前,我們首先來欣賞一首歌曲。播放農遠課件:放映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相機問學生說:這首歌寫了什么?你們喜愛草原嗎?今天這節課和老舍先生一起走進草原。板書課題。
(這樣的設計的目的在于:以優美動聽的草原民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開課,把學生帶入美麗、神奇的大草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