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辟的意義.
2.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感受他的堅韌,勇氣,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3.運用"金鑰匙"中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體會并批注.
教學重點: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及其愛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向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對絲綢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入情境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 這究竟是一條怎樣的路
【設計意圖:以路為切入,符合閱讀心理.】
三,精讀課文,潛心感悟
你從哪里感受到張騫歷盡了千難萬險呢 請同學們自己從書中找到答案.
(一) 條件艱苦
1."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2."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
3."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達了西域各國.
(二)人為阻撓
1."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2."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
(三) 時間長
"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四,課外延伸,感受人物
1,看錄像《漢武大帝》中的片段.
2,評價張騫.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感官上體現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從而感受他的堅韌,勇氣,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五,了解意義,心生自豪
萬里絕域,黃沙背后富饒的絲綢之路就此打開.打通了這條路,到底意義何在,它的價值是什么 從原文中找到,自己讀一讀.
六,總結全文,回到整體
板書:
絲綢之路
千難萬險 ↑ 毅力 不辱使命 智慧
張騫
作業:
1.學習了《絲綢之路》,請你當一當導游,把絲綢之路的故事介紹給周圍的人.
2.查找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文化,人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個關于"絲綢之路"的調查小報告或者搜集資料做一份關于"絲綢之路"的介紹.
附課文:
絲綢之路
歷史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口,連看戲都沒有心思了.一打聽,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長袍是用中國絲綢制作的.
從那以后,華麗的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中國絲綢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那么,中國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