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任務分析】
課標要求觀察、發現和理解不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征。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而草原是世界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形色色的區域生活中的一種類型,所以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是人類的生產、生活與草原之間的關系。教材安排了澳大利亞草原和內蒙古草原兩個案例,這兩個案例分別側重于草原的生產和文化兩個方面,在知識和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從地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描述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感受草原生活,了解草原生活的特點,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大草原生活與草原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通過探究蒙古大草原自然環境和牧民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能舉一反三地剖析其他類似案例。在情感上通過大草原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草原文化,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學生分析】
由于大多數學生對內蒙古草原比較熟悉,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積累,教學上可以側重內蒙古草原的教學,而對澳大利亞草原采取略教,重點抓住它生產的最顯著特點── 機械化程度高。對于“草原人家”這一課,如果教學時僅僅呈現兩個案例,學生可能不夠盡興,可以進行拓展延伸,補充學生較感興趣的草原或世界著名的草原案例,通過多個案例的呈現,認識人地關系的協調對發展的重要性。
【學習目標分析】
1.學生通過對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和文體風俗活動五個方面的探究,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識到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懷。
2.通過從地圖和相關的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運用全面聯系的觀點分析溫帶草原的特征。
3.通過澳大利亞、潘帕斯草原的了解以及草原人家與江南水鄉的對比,體會牧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安排生產生活,感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教學過程安排】
一、新課導入
老師帶來了一個小小的禮物想與大家分享快樂,我們看看是什么禮物?( 播放《射雕英雄傳》的錄像片斷)
金庸筆下的射雕英雄郭靖是在大漠長大成人的,大漠在今天的蒙古草原上,有同學去過內蒙古草原嗎?(如果有,就請學生介紹內蒙古草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介紹。)
今天老師就要帶大家去內蒙古草原旅游,去全身心地感受草原人家的生活,當然不是真的去,是模擬旅游。
二、新課教學
(一)旅游準備
出發前要做點準備,我們先得把方向搞準確,否則可能會南轅北轍了,請看地圖(課件)。
①內蒙古位于浙江什么方向?②內蒙古位于哪個溫度帶?這使草原的草在一年四季會發生什么變化?③這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內蒙古的降水自東向西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使草原會分布在內蒙古什么地方?
過渡:現在我們把方向和目的地明確了,那讓我們出發吧!
(二)蒙古草原簡介
我們從浙江出發,一路乘火車,坐汽車,大草原終于映入了我們的眼簾,還傳來了悠揚的蒙古民歌,就讓歌聲帶著我們走入大草原吧!(課件)哪位同學愿意在這優美的旋律中給大家介紹一下內蒙古草原有哪些特有的事物?
過渡: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這就是內蒙古草原,這里生活著我國好幾個少數民族,其中主要是蒙古族,草原上灑落的一個個白色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