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
二、精讀品味,體現真情
(一)教學第一自然段
1.請同學們放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圈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詞語。并細細體會體會。
2.反饋交流(師根據學生發言,相機出示句子)
(1)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①齊讀,讀了這一句話,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引導學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②再讀課文,劃出能表現出志愿軍展示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總結:槍林彈雨送打糕;為救親人失孫兒;為救親人勇獻身;為了親人失雙腿。
(2)出示句子:您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頂著打糕,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學生可抓住“冒”、“穿”、“頂”、“送”等動詞展開想象,體會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這個詞,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
③指導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④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學生如果講到其他句子,教師隨機教學。)
(二)遷移學法,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1.總結學法:①放聲讀,劃句子。②讀重點句,抓重點詞,展開想像,體會真情。③有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學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3.反饋交流。根據學生讀的句子,隨機點撥。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抓住“噩耗”、“同歸于盡”兩個詞品味。)
(2)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抓住“代價”一詞,說說“代價”具體指什么?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表達情感的不同。)
(3)討論:前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都用第二人稱;都先用一個稱呼語;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
三、回歸整體,感受“親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愿意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感情朗讀1~3段)
2.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板書:用鮮血凝成的深情厚誼),是經受過戰火洗禮的。當年,志愿軍戰士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有200萬優秀的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場,其中36萬余人將熱血灑在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同學們可以結合學過的課文,展開想像,說一說志愿軍戰士為朝鮮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稱來講。
3.指名生講志愿軍戰士的感人事跡。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齊讀。
在朝鮮戰場上,__________(誰)為了__________(誰)浴血奮戰,__________(誰)為了__________(誰)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兩國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誼,因此兩國人民不是勝似__________。
5.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戰士們在心里深情地呼喚,朝鮮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請男生擔任戰士們深情背誦4-6段,女生充當朝鮮人民可模仿課文語言向志愿軍戰士深情話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