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課題是“再見了,親人”,那么,“親人”指誰呢?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 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并說說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說了什么。(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事,具體說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贊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知道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么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么?(雪:供應困難、空著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么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戰死了,只剩下這么一個親人)。大娘為什么為救傷員而不顧自己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愿軍的親屬嗎?可是為了志愿軍戰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愿軍戰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愿軍戰士在心里深情地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嗎?(對比: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在話別對象上有何不同,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說一說這一段的內容。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愿軍分別的今天卻落淚了,她把志愿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板書,總結升華,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愿軍 救傷員 失去孫孫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媽媽 剛強 流淚
大嫂 挖野菜 失去雙腳 代價
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永垂不朽
六、作業。閱讀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業:
1.選擇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 yì) 挎著籃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著(jiá jià)
2.將第三自然段劃分為3層。
3.按“起因、經過、結果”分別用6個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