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教學反思
為此,我再將問題拋給他們“你覺得要理解好這篇文章,理解好剛才的句子還應該弄明白什么問題?請你提幾個有質量的問題出來”。這一步我同樣是讓學生小組去討論的。結果有不少的同學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討價值的問題,我就讓學生幫助解答了。而最終根據他們所提出的問題,而選取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我即場打入屏幕上,而且問題與我預設的較接近)。然后,我再讓學生小組里邊去討論解決。從這個答疑的結果來看,學生領悟得雖達到一些層次,可是沒有到預設的程度。而這時,下課鈴響起了······
整節課來看,教師確實輕松了很多。學生也確實承擔了不少的學習任務,他們也確實在積極地充當了“主體”的角色。可是,從教學的時間來說,這短短四十分鐘不能負載如此多的容量;從學習的效果來說,也比預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問題就來了:我是否還得再花半節課來完成一節自讀課沒有完成的任務?那么教學時間怎么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確實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們教師的引導工作要怎樣確切到位?自主學習的效果要達到預期的什么程度才行?希望各位老師給我答疑,不勝受恩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