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教學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教學反思
講完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學生的“讀”落實的很到位。初讀文章概括文意。文章主要記敘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敘述順序很清楚。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三件事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安排。讓警衛員把群眾請回來碾米,不要影響群眾正常生活,表現了主席對群眾的關心;進而派警衛員每天給碾米群眾送去茶水,表現主席對群眾的體貼、愛護;最后毛主席來到群眾中,親手給群眾遞去茶水、幫群眾推碾子,表現了主席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作風。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同時這樣的敘述順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發展過程,這樣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敘述順序,要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來安排。快速讀,讓學生思考一下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略,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課堂中我先讓學生說了課文主要講了什么,通過朗讀與概括很順利知道了課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學生訓練學生根據事情給課文分段,把屬于描寫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學生不僅整體把握文章,而且從局部了解內容,鍛煉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接著我讓學生先閱讀第一件事情,劃出描寫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讓你感動的字詞,體會一下。學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時候發現學生很會找。文章細細讀來,許許多多地方都能體現毛主席的品質,學生說到“皺眉、放下、任務、請”等詞語,說毛主席關注細節,在細節上關系群眾,我鼓勵學生:“你們也很注重閱讀,關注細節,找到很多細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質。”在激勵下,他們的閱讀積極性更高,許多細小的地方都找出來,還提出了許多問題。
總之,孩子們將這篇課文“讀”的有情,讀的有味,讀的有深意。
《毛主席在花山》教學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一文是一篇展現毛澤東人格魅力的略讀文。文章篇幅較長,把握起來有些難度,而且文章又有大量的人物描寫,可以從中領悟到他高貴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本文教學中,考慮到文章的結構特點,只要抓住表現毛主席的三件事,那么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就基本可以達到了,而對人物的賞析,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抓關鍵的句子來品味。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后,我讓學生采用小標題的形式,將三件事概括出來并板書。當我板書出的時候,意外中發現原來板書蘊含了大量的教學信息(板書為:請群眾回來碾米;給群眾送茶水;幫群眾推碾子)。于是,我臨時決定改變教學策略。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板書,發現其中的“奧妙”。有的學生發現了三件事都與 “群眾”有關,于是我順勢引導“那說明群眾在主席的心目中地位怎樣?”在學生的回答中,我得知了他們已經明白了主席的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質。還有的同學抓住標題的動詞“請、送、幫”體會主席那種關心熱愛群眾的情感。到此還不夠,我覺得還應該在細節上去品析。于是做進一步的要求:結合小標題,在文章中找到相關的描寫來體會你從標題中獲得的感受。于是,這節課就在小標題的引導下,學生自行找到人物描寫的句子進行交流而結束。
有時,教學的靈機就在一瞬間,這些課堂“意外生成”的資源卻又可以給我們一些教學思路的靈感,然而只有敢于應變,不拘泥教案方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