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說課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時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
一、落實字詞的教學
在這節課上,要落實的語文基礎是生字的讀音,碾米的碾容易讀成zhan ,沏茶的沏容易讀成第四聲,而詞語簸箕、笤帚的第二個音節都是輕聲,在這里要做強調,否則學生在連讀時都喲出錯。同時要求學生在教室里找到相應的東西:簸箕、笤帚、旮旯。
二、理清情感脈絡,樹立主席形象
在默讀課文后,要求學生找出毛主席在花山小住期間與群眾相處的事件:請群眾回來碾米、給群眾送茶水、幫群眾推碾子,從這從這三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毛主席?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出現了一個處處為群眾著想、時時關心群眾日常生活小事的偉人形象。
三、細細研讀課文,暢談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第一件事情中,緊緊扣住“影響主席工作”展開深入地討論:碾子的聲音到底會不會影響主席的工作?為什么主席說“我習慣了在各種環境中工作”?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主席?
在學生深入課文后,明白這個碾子從早晨要一直碾到天黑,而且就在毛主席辦公的房子的門口,不但有碾子巨大的聲響,還有群眾們在碾米時交談的聲音,從碾米時間長、聲音響而且雜中,學生完全感受到了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工作,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影響的。同時也請學生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表明,如果自己在專心做事時,旁邊發出聲響會有怎樣的影響來再次證明碾米對主席的工作是有影響的。更何況那時的主席是在夜以繼日的為解放全中國的也操勞著,每天休息不好,需要集中精力來思考問題。但這些主席全然沒有考慮,只想到了群眾的吃飯問題,要解決群眾的日常生活。這樣一來回,主席那關心群眾、一心為群眾著想的品質突顯在學生眼前,主席的形象也一下子高大了起來。在這節課上,學生的表現非常優秀,每一位學生都能深入課文細細品味,找到重點詞語,而且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a、“注意,抽著煙和群眾說話是不禮貌的。說話態度要誠懇。”主席說。這是毛主席在請鄉親們回來時,對警衛員說的話,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毛主席與群眾的情誼,可以體會到毛主席對警衛員的關心和教育。語氣是那樣和緩,態度是那么誠懇!學生就理解到了這是主席對群眾的誠懇、尊重群眾、沒有官架子的具體表現。b、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圖,忽然抬起頭,問警衛員……,從中看出主席把群眾放在第一位、他做的是解放全中國的大事,可他連群眾碾米的小事也關心到了。c、盡快把鄉親們請到這里來碾米。學生就講到了作為主席可以命令,卻用了請,平等看待群眾等等。
在第二件事情中,主席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茶葉拿出來給群眾喝,和毛主席說服警衛員的話語,讓學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把群眾當成朋友、親人,和群眾是一家人,并沒有高高在的高大形象。在第三件事中,抓住半年多不推了、還挺在行、一邊……一邊……等詞句,進一步看到了一個不但會領兵打仗還會干農活的主席,他的親切他的和藹,再次融合在了群眾中間。經過一次次的理解,毛主席那關心群眾、一心為群眾著想的形象進駐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毛主席在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