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教學案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開國大典》教學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小學 夏俊彥
《開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感情。
全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應該說,這條縱線,讓學生摸出來并不難。而要學生體會大典的盛況和人們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則有點困難。
學校里沒有開國大典的錄象資料,怎樣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會呢?
課文第十二小節,描述了海軍、步兵、炮兵、戰車師、騎兵師以及空軍接受人民共和國檢閱的壯觀場面。這部分內容篇幅較長,學生讀的時候,比較容易倦怠。怎么辦呢?
我靈機一動:“同學們,為了讓全國人民看到這激動人心的場面,中央電視臺要現場錄制閱兵式的盛況,現在緊急招聘解說員。時間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學都可以應聘。應聘的同學只要介紹一種兵種通過主席臺時的情景。我是中央電視臺負責開國大典錄制工作的導播。我招聘解說員,不看外貌,只聽聲音。看看誰能把話說清楚,誰介紹得最有氣勢,誰最能臨場發揮。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準備準備。”
同學們很積極地讀起課文來。基礎差一點的,在照著課文說;好一點的,在課文描述的基礎上自由發揮了。同學們紛紛演練起來。
五分鐘后,我請同學上臺解說,底下同學可以向臺上同學發出挑戰。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每一兵種的最佳解說員。最后,在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六名最佳解說員依次登臺解說。“現在通過主席臺的是……”解說一個接著一個,底下的同學則成了廣場上的群眾,不斷地歡呼,不斷地鼓掌。同學們的情緒一下子跟著激動興奮起來,課堂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
在歡呼聲與掌聲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愉悅,創設情境是多么重要!
是“建立”還是“舉行”──《開國大典》教學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實驗小學 賈傳瓊
一次,在做語文課堂練習時,同學們正在埋頭寫作業。我像往常一樣,在學生中來回巡視。突然,一個學生舉起了小手。我走到他身邊,問他有什么事。他指著練習本上的一道題問我:“‘開國大典’一詞中的‘開’字到底應該選取五種解釋(打開、解凍、舉行、開始、建立)中的‘舉行’還是‘建立’?”
我正想引導他把這道題弄清楚。坐在他旁邊的一個同學插嘴說:“這還不簡單。它是‘舉行’的意思。”一些同學也隨之附和起來:“就是‘舉行’的意思,‘開國大典’就是‘舉行非常隆重的儀式’。”
這時,又一個同學站起來發表相反的意見:“‘開’只能與‘國’聯系起來理解,而不能根據‘開國大典’的意思來選擇‘開’的意思。”幾個和他想法一致的同學也大聲說道:“我也是這么想的。”
對方連忙反駁:“題目就要求按句子的意思來理解詞的意思。”
眼看思路正確的一方反而顯得理由不充分。
錯誤者在則越辯越“理直氣壯”。我想,如果此時表明我的觀點,只能強迫辯論停止,并不能讓認識有錯誤的同學心悅誠服。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開會”一詞,讓學生說一說這個“開”字的意思。孩子們馬上明白這里的“開”是“舉行”的意思。接著,我又寫出“開大典”“開國大典”“開國元勛”這三個詞讓大家討論其中的“開”分別是什么意思。同學們馬上得出結論:“開大典”中的“開”是“舉行”的意思;“開國元勛”中的“開”是“建立”的意思;“開國大典”中的 “開”和“開國元勛”中的“開”意思一樣,也應該是“建立”的意思。這樣,一場激烈的爭論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迅速停止了。
事后,我想,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因為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因素,他們難免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和錯誤的想法。對此,我們也應像治理水患一樣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