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教學案例
激勵了許多頭腦風暴式的理論學習,我清醒認識到---如果抱守以往的經(jīng)驗或成績,自己的專業(yè)就會停止成長。因此,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應該繼往開來,讓經(jīng)驗成為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并站在“課程”的高度,成為課程的建構者,踐行者,創(chuàng)造者──既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更要改變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既要緊貼地面行走,又要懷抱問題意識,大膽嘗試探索,擁有專業(yè)發(fā)展精神。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嘗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學習范式,讓文本緊緊地統(tǒng)一在主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主題構建:生命的意義(狼牙山五壯士的精神過時了嗎?)從整體上著重于人性的開發(fā)與啟蒙,認識生命個體的尊嚴、價值與美好,建立人與世界和諧美好的聯(lián)系,培育對生命的尊重、對審美的追求。
這里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即以人文性為線索,兼顧語文知識和能力以及思維發(fā)展等,類似于比較文學中的母題。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將語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單一的內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統(tǒng)整。這樣的教學,密度強,容量大,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資源的獲得,價值取向的形成,當然也包括知識以及能力的掌握與提高。
“主題”教學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通過文本這一載體表現(xiàn)出來的言語方式、知識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個層面是指母語文化系統(tǒng)負載的民族精神、風骨情操等人文積淀;第三個層面是指個體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長與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個層面是顯性的,后兩個層面是隱性的。不過,三個層面沒有順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織在一起。
本課時教學預設的第一層面表現(xiàn)現(xiàn)在整合主體主題的切入:兩個“砸”;一“跟”和一”跳”。(一“砸”出對敵人的仇恨,砸出了智慧;二“砸”砸出戰(zhàn)士們“壯士斷腕”的決心;一“跟跟出了戰(zhàn)士們的義無反顧;二“跳”跳得驚天地泣鬼神。)
第二個層面表現(xiàn)在《夏日絕句》的拓展學習上:這五位壯士的壯舉不由得讓我們不禁想起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之壯舉驚天地泣鬼神!(補充,組織學生說說典故)
1、戰(zhàn)國末年,秦國強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壯士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決心不辭艱險去刺殺秦王。臨行之日,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邊為荊軻送行。高漸離擊筑,荊軻引吭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2、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第三個層面表現(xiàn)的載體是組織學生討論“壯士精神過時了嗎?‘先組織學生五壯士跳崖的后續(xù),有了感性知識學生的理性認識么上有了深度和高度
余藥夫是當年“五壯士”幸存者的救護者。他在《廣西日報》4月25日撰文回憶寫道:狼牙山戰(zhàn)斗打響后,19歲的余藥夫在向棋盤坨方向轉移時,與同志們失去了聯(lián)系,緊急中他發(fā)現(xiàn)懸崖有夾縫,便攀藤順崖而下,隱藏其中。葛振林、宋學義跳崖后被掛的地方離洞不遠,他待鬼子走后,忙把葛、宋救下,并先后背送他倆脫離了危險。
遺憾的是,2005年3月21日,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因肺功能、心功能、腎功能衰竭,經(jīng)搶救無效,于23時10分在湖南衡陽169醫(yī)院停止了呼吸,享年88歲。
更為遺憾的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一“過時、落伍”為理由或者以“誤導小學生生命價值觀”為理由,將要或者已經(jīng)將《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從課本中刪除,面對這一情況,請你來作出評論。
教學目標預設:
1、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探究五壯士的“壯”在何處?
2、拓展學習典故《夏日絕句》深入探究何謂“壯士”?
3、結合生活實際,感悟“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