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說課稿
最近我在讀當代作家梁曉聲的作品《母親》,有這么一段文字深深震撼了我——我們依賴于母親而活著。像蒜苗依賴于一棵蒜。當我們到了被別人估價的時候,母親她已被我們吸收空了。她奉獻的是滿腔滿懷恒溫不冷的心血供我們吮吸!母愛作為一種超越時空、超越民族、超越一切利益得失的情感,一直被古今中外眾多的名家以及各種體裁的文本不斷詮釋著。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五(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慈母情深》,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小說《母親》。
一、教材分析
內容簡介:
課文記敘了家境貧困的“我”喜愛讀書,為一本《青年近衛(wèi)軍》失魂落魄。當“我”下定決心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要買書的錢時,才發(fā)現(xiàn)母親是在一種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辛苦勞作,在我震驚、痛苦和懊悔之際,母親卻慷慨地把買書的一元五毛錢給了“我”,“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用一元五毛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沒想到母親卻數(shù)落“我”一頓,又給我湊夠了買書的錢。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課文著力要表現(xiàn)的是母親工作的辛苦,賺錢的艱難和為子女、為家庭毫無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現(xiàn)了慈母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文本研讀:
課文篇幅較長,共有35小節(jié)。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語言以對話、抒情為主,短句、短段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人性的最美光輝,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親情。作者對母親的描寫并沒有濃筆重彩,只是抓住母親的形:極其瘦弱的脊背,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龜裂的手指;抓住了母親的行: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抓住了母親的情: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母親的形象就訴諸于作家筆端——那個時代,在物資的困乏使得精神的需求變得退而求次的境況下,就是這個瘦小羸弱,為生計疲于奔命的母親,卻始終在堅守著家庭的溫暖,堅守著對兒女的希望,成為“我”今后踏入文學殿堂的動力。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樸素而崇高的母愛!
文中有三處細節(jié)描寫和作者眼中母親辛苦工作的三個鏡頭:
細節(jié)一: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細節(jié)二:周圍的幾只燈泡烤著我的臉。
細節(jié)三: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龜裂的手指數(shù)著。
鏡頭一:“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道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人,脊背彎曲者,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
其中的“極其瘦弱”、“脊背彎曲”、“頭湊近”將一位承受生活重擔,辛苦勞作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鏡頭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倒裝和反復的句式強調了這就是“我”親眼看到的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中的變化,她疲憊、勞累。母親吃驚地望著“我”,“我”又何嘗不是吃驚地望著母親,如果“我”不到母親工作的地方,也許永遠不知道母親是這樣辛苦地賺錢養(yǎng)家。這些句子字字見情,震撼心靈。
鏡頭三:“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四個“立刻”寫出了母親抓緊工作,不辭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