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內容簡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語文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在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為了尋找自己的兒子,在廢墟中經過38小時日以繼夜的挖掘,最后與兒子劫后相逢的傳奇而感人的故事,贊揚了父子倆在險惡的環境中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格,表現了濃厚的父子之情。
學情分析:《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以“父愛”為主題的感人文章,對于學生來說,父母的愛并不陌生,所以學生理解和體會父愛比較容易,但對于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未曾體驗過,所以要去體會文中父愛的人格力量,還是一件難事。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吟誦體會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理念,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避免繁瑣的分析講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通過“讀中悟、悟中讀”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悟語言,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思路:《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第一課時主要是解決課文中生字難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用心領會父子倆的了不起,感受父子倆在困難面前毫不畏懼的品質和父子之間真摯的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學習課文生字新詞。認識“塌、昔”等6個生字,會寫“昔、漆”等8個字,掌握“昔日、漆黑”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學習父子倆在險惡的環境中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質,感受父母之愛,懂得感恩。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父子倆的了不起。
教學難點:體會父子倆在險惡的環境中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質和父子之間真正的愛和信任。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字典、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教師播放地震情景課件,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地震的認識與感受。
2.教師導入:是啊,地震是殘酷無情的,它使多少人親離子散,流離失所。1989年,美國洛杉磯就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地震,在地震中,有一對失散的父子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最終劫后相逢了,同學們想不想認識這對父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①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認識并理解生字和新詞。
②用“~~~”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③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內互讀課文,交流學習收獲。
3.全班交流:
(1)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
①抽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找出的生字詞,交流記憶方法。
②指名選擇重點字詞講解。
③齊讀生字詞,鞏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