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雜談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周坪小學 劉玉梅】
〖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行親情熏陶〗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學校、家長十分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對孩子人格的正確引導教育,讓智力教育與人格教育出現(xiàn)了倒掛現(xiàn)象,使得孩子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他們的心里,分數(shù)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對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師長,他們沒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孩子不懂得感恩,變得冷漠與自私,是家庭、學校、社會感恩文化長久缺失造成的,我們現(xiàn)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們要找回它們,不僅要從學前教育開始,通過情感心理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逐步潛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因為,只有讓學生對社會對環(huán)境及周圍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得到更多的幫助,從而走出大寫的人生之路。
作為學校,應該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明白親情的流失與親情教育的失位與學生的感恩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和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
“德育無閑人,人人都育人!苯處煈撛诮虒W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學資源,找到切入點,在教學中不斷滲透親情教育。特別是語文教師,語文教材里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親情贊歌,應引導學生好好賞析,進行親情熏陶,激發(fā)他們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做到這一點。如《釣魚的啟示》中給兒子道德力量的父親,《地震中的父與子》等,都是進行親情熏陶的好教材。同時我還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因虛榮心作祟而嫌棄父母貧窮的現(xiàn)象,讓學生對照文本談談自己對父母的態(tài)度,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親情的洗禮。其次,推薦、引導學生閱讀包含親情感恩內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勝過老師的空洞說教。
【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qū)點軍小學 周 瓊】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激活文本靈性〗
長期以來,為什么語文教學中會出現(xiàn)學生厭學、費時而效率低下的現(xiàn)象呢?很多教師都將責任推倒了學生的身上,對此我們作為教師能否做一個換位思考,不要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學生的身上。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容易得到的書,莫過于課本了。但讀課本的感覺比較復雜,像一種奇怪的果子,剛開始品嘗時有一點甜,你可以結識一些新鮮的故事 ,但這種喜悅很快就會消失。你要學生字,要聽寫,要背誦,加之無窮無盡的考試和考試之后的慘痛記憶……涌上舌尖的就是不盡的酸楚和苦澀了。
語文課本常常不是使我們的孩子更愛文字,而是怕它了。
教學本身是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應將兩者放到同一環(huán)境下,平等地審視和對待。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訕嫿ㄕ摺?br> 文本意義的實現(xiàn)必須靠學生通過閱讀對它進行具體化,以學生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補文本的“空白”。以前,人們總是認為意義是作品所固有的,學生只不過是通過閱讀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學認為,文本一旦和學生發(fā)生關系成為審美對象,它就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成為學生在感悟、闡釋后形成的情感與形象。這種情感與形象,很難判斷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這兩者已經水乳交融了,難分彼此了。如果我們把語文課上得枯燥乏味,感動不了學生的心,學生打不起精神來,便會出現(xiàn)“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現(xiàn)象。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就要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與許多飽滿的人物形象溝通、交流,會使他們在探究的樂趣中打開知識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