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3
【教材簡說】《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第九冊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分為釣魚、防魚、啟示三部分,重難點“啟示”部分說教味比較濃,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課。
【學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從十一歲的釣魚一事講到三十四年后的啟示,時間跨度大,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距離;尤其是作為課文的重難點“啟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讓小學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積淀,難度肯定很大。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引起情感共鳴,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從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板書“啟示”,理解意思。
2、板書“釣魚的”,展現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接觸難點
1、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課文,你最難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讀這段話,讀準,讀通。
三、探究難點
1、課文是用什么例子來說明道德抉擇這個問題的?
(釣魚。)
2、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里的“是”指什么?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書:
交流后得出結論。
(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放了就是正確的。)
板書:
3、引:
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來道德的確是──(齊讀: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就是這么個簡單的放與不放的問題,究竟“難”在哪里呢?
板書:
難 請學生找找,并相機出示。
⑴ 魚好大:
出示:
從哪看出“大”?
(“從來沒有”,感嘆句的形式。)
⑵ 魚難釣:
(從第三自然段中“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的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家伙上鉤了。”“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說明釣這條魚是經過漫長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讀讀這兩個句子嗎?讀出釣這條魚的不容易。
(從“像往常一樣”“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釣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動作嫻熟,釣過不少條魚,但是從來沒釣過這么大的魚,而且是鱸魚,這種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說“三十四年再也沒有釣過那樣大的魚,可見確實很罕見,而且一生只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