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一、注重讓學生質疑、解疑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得問題。孩子因書讀的熟練程度不同,提出的問題深度也不同。在經過梳理后,最后歸結為幾個大問題:爸爸為什么非要讓我放掉那條大鱸魚?難道他不喜歡那條鱸魚嗎?爸爸說的話究竟是什么含義?我最后的到了什么啟示?什么是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二、 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 “‘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結合課文對放不放鱸魚時“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三、 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我 注重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并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讓學生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五年級:吳植權老師
要上公開課了!不能說久經沙場,但也見過幾年的風雨,經驗還是有積累的.第一步,深讀文本.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品讀,反復練讀……讀到心中有感覺了,讀到可以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讀到再讀便是"他鄉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納百川.下載一大堆的教案,從中吸取百家之精華,自己的功夫不夠深,只能遍訪名師,相信經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可以達到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點難點,形式可以多樣,但文本的內涵是固定的,重點難點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學的各個步驟都是從中派生與拓展的.第四步,設計教學過程,那是一個細嚼慢咽的過程,自問不是聰穎之人,但我一天想一點,也能積土成山,積水為海.
學成下山,是時候讓"精心的準備"發揚光大了.教學演主角的是學生,我要給他們一桶水,"長流水"那是以后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們重視這次公開課,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當然許多準備工作已經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得以鍛煉了,如回答問題,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萬萬不能講的是關于公開課的內容,哪怕是片斷只言.幾年的經驗告訴我,準備得過于"充分",那失敗的機率會更大,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敷衍了事,覺得在演一場老掉牙的破戲;老師疲于背記,越怕錯,往往越多錯.因此準備是心理上的調動,學術上問題要守口如瓶,驚喜才會不斷嘛.
上課過程那是準備好的,我的頭腦里只記得兩個原則:讓學生多說,讓學生多做.讓自己多引導,語言更精練.一節課下來,盡管不能說驚世駭俗,但已盡力,效果還是不錯的.
如各位老師所評議的:能把握中心,重點,難點;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情;結合實際教育學生……
有時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旁觀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學,我自然重視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視用什么方法來改之補之.第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讀是讀了,但何以感天動地,何以平淡中見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項技能.方法何在,現在我還是毫無頭緒,因材施教,其他老師的方法也略試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難念的經,我班的經書內涵還是比較深奧,需要時間"書讀百遍".第二,本人語言表達有所提高,不過還達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我上學那么多久總不見積極舉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惡習,是需要時間來改改,不過這個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老師課堂藝術需提高.教育機智講究隨機應變,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會變成守株待兔或畫蛇添足了.有些老師還提出設計方面還可以如何更順理成章,有些老師傳授如何調動課堂討論氣氛的妙招,有些老師研討語文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協調……研討會上大家把我的課分析得如此透徹,提高了我的認識,真有種"一語道破玄機"的感覺,這是以前作為旁觀者不能體會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