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源于“積淀”──《假如沒有灰塵》教學案例
一、問題的提出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智慧與靈動的課堂,是為學生創設“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時空。課堂上,當學生的思維一旦被真正調動起來,他們就會提出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具有足夠的教學智慧,在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成”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即時抓住學生稍縱即逝的火花,點燃精彩的課堂。
二、案例的描述
那天,在沒有安排預習的前提下,我直接出示了“假如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境地呢?”這一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積極性被迅速調動起來了。
有的說:“那有多好,可不用天天打掃衛生了。”
有的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灰塵讓我們厭惡,沒有灰塵,不是太好不過嗎?”
有的說:“灰塵還危及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沒有灰塵,人們的健康或許可以得到一些保證。” ……
同學們各談各的,但觀點都是一致的──灰塵有百害而無一利。沒有灰塵,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我馬上反問:“難道灰塵沒有一點益處?”學生被我這一問,頓時來了興趣,我馬上抓住這一時機,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本,從文中尋找答案。
一會兒,學生馬上從書中圈劃出了灰塵的作用。
“原來,灰塵可以削弱太陽光,假如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我們無法睜開眼睛。”
“灰塵還能反射光波較短的紫、藍、青三色光。假如沒有灰塵,天空將變成白茫茫的一片。”
“灰塵還有吸濕功能。”
“如果沒有灰塵,就不會有晚霞朝暉、閑云迷霧,大自然會是多么單調啊!”這時,我突然發現平時很羞于發言的小玲也舉起了手,為了對她的難得的勇氣表示鼓勵,我馬上請她來發表意見。
“原來,灰塵是好東西,那以后我們不要擦灰塵了……”
哈哈哈,頓時,課堂上響起了一陣哄笑,有的學生甚至一邊用手指著她,一邊發出“仄仄”的聲音,連一旁聽課的老師也禁不住偷偷地笑了起來。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尷尬,我沒有硬牽著學生回到原有的教學設計中,沒有心慌意亂,更沒有對這個學生的回答嗤之以鼻,批評訓斥,取而代之的是巧妙引導,并進一步啟發,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很豐滿,很生動。
“同學們,你們剛才不是說了好多灰塵的作用嘛,那小玲說灰塵是個好東西也未嘗不可。”我故意對小玲的發言加以肯定。
“那灰塵有很多弊端,怎能就判定灰塵是好東西呢?”一位學生顯然很不服氣。
“灰塵有利處,也有弊端。”還有一位學生補充。
“事物既有利處,又有弊端,這叫什么?”我看時機成熟,馬上拋出這個問題。
學生沉思了片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為學生的悟性感到高興。
這時,小玲又信心實足地舉起了手,“老師,我該這么說,其實被我們深惡痛絕的灰塵也有它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我們要正確認識,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同學們情不自禁地向小玲投去了贊許的目光,我也深深被小玲再次舉手的勇氣而折服,孩子臉上的笑容更為燦爛了,整個課堂中也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隨感
上課前,我精心準備了教學方案,并沒有想到七年級的學生還會作出“原來灰塵是好東西,我們以后就不要再擦灰塵了……”這樣的總結。課后,我在想,倘若當初這個學生說出這句令滿堂學生與老師哄笑的話后,我馬上給予訓斥并及時糾正,倘若當孩子有了生成活動以后,我沒能注意傾聽,沒能篩選和提升來自學生的信息,并作為新生成的教學資源,也許,學生只能一知半解地去領悟所謂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們看成是“廢物”的東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而且,對于剛才發言的那位學生,經過別人的取笑,她不可能再興趣盎然地繼續學習,不可能再繼續暢所欲言,這對她今后的語文學習都會形成一種障礙,甚至會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