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比較”貫穿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鯨》的教學設計
讓“比較”貫穿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鯨》的教學設計
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三小 李 艷
課題:鯨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10冊)
設計理念:
讓“比較”貫穿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是人們認識事物異同的一種思維方法,它能幫助我們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澄清模糊觀點,總結規律,并有助于啟迪思維,深化理解,是培養創新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新課和舊課聯系起來,鞏固和掌握新舊知識,同時,可以開闊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閱讀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品質。
在本課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將課后表格內容與文本比較,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書本的精神,讓學生的思維更廣闊,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我們引導學生回憶《只有一個地球》文中的說明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為學習本文做鋪墊,使學生的思維更流暢;同時兩文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本文是如何將多種說明方法綜合運用的。我們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讀寫結合,并比較寫作對象相同的文章,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表達,寫作的效果不同,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教材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假設等多種說明方法,對鯨的特點作通俗的說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
學情分析:1.學生喜歡這種科普性的文章,在通讀了文章后,能自行了解鯨的知識,并完成書后的表格,但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填空時要提煉文章要點,訓練學生的概括綜合能力。
2.因為曾經學過說明文,所以學生對說明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基于此,我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定為遷移運用知識,學習新內容,使學生的思維更流暢;學習運用說明方法,讀寫結合,培養學生思維變通性。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課文,了解鯨的知識。
2.通過填寫和完善書后的表格,使學生的思維更廣闊。
3.深入研究課文,通過回憶《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的說明方法,遷移知識,學習本課的新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更流暢。
4.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能自選內容寫一段話,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教學重點:
1.深入研究課文,通過回憶《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的說明方法,遷移知識,學習本課的新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更流暢。
2.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能自選內容寫一段話,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教學難點: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能自選內容寫一段話,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起學習興趣:
展示鯨的圖片:看啊,同學們,在激昂的旋律中,一群鯨在海面上乘風破浪.向我們游來.它們時而躍出水面,濺起朵朵水花;時而沉入水底,噴出條條水柱……這是多么壯觀的景象呀!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還記得文章介紹了鯨的哪些知識嗎?請你打開書,看著課文為我們講述鯨的知識。
(預設:學生按自然段內容敘說鯨的知識或者按各部分內容述說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