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人物故事)
小苗何人?就是照片上這個天真無邪、滿面笑容的小丫頭,今年12歲,東城師范附小六年級(3)班的學生,大名,張苗。何為大樹?指的是冰心、巴金、胡潔清、季羨林、史鐵生、李國文、丁聰、黃宗江、靳尚誼、曹文軒、臧克家、魏明倫、馬季、鄧友梅、王蒙等這些幾乎涵蓋中國文化名流各個層面的“參天大樹”。對話開始的時候,小苗才10歲,起因也簡單:一天小苗上語文課,學的是《我們的軍長》,作者鄧友梅。回家后小苗問爸爸,這個鄧友梅是常來咱家的鄧伯伯嗎?爸爸大笑,只有一個鄧友梅呀!于是小苗就把老師和同學們要問的問題一股腦兒地倒給了鄧伯伯,從而也就拉開了一個10歲女孩與15位名家真情對話的帷幕。今年“六一”,即將小學畢業的小苗收到了給自己的最好的童年禮物——一本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個不滿12歲的孩子就有一本作品在握,換了別的小孩,必得驕傲非常。然而小苗卻不,她不在乎出書呀、成名什么的,她的快樂是原始的質樸的。每當采訪過后,舉著剛剛打印好的原稿雀躍著來到教室,看著同學們唧唧喳喳相互傳閱的瞬間,那才是她陶醉的時候。說實話,張苗與這批文化名人的交流得益于她的家庭背景,別的孩子是難有這樣的機遇的,然而這種機遇也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況且爸爸媽媽的“幫忙”還是挺有原則的。一直請求見見臧克家爺爺,爸爸總是以“老人高齡、不宜打擾”擋了回來,于是一氣呵成地讀完《世紀老人——臧克家卷》后,把一份采訪提綱悄沒聲兒地放在爸爸書桌上。于是苗苗就站在了老人的客廳里,激動得連聲好都忘了問就傻呵呵地背誦起了爺爺的詩《有的人》。
童言無忌、童心無邪,無忌和無邪的張苗那一個個“厲害的”的問題像一面小鏡子一樣,逼視著這些長者的心靈,同樣回歸到無忌無邪中的“參天大樹”們就這樣毫無保留地捋起了他們的“年輪”。小苗會這樣問季羨林:“爺爺,您6歲就離開媽媽到濟南讀書了,可是,您在書里寫了很多很多想媽媽的事,我也和您一樣,媽媽出差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她,爺爺,人到多大就不想媽媽了呢?”小苗會這樣問靳尚誼:“您畫的那個塔吉克新娘、那個小提琴手都特別好看,我照著鏡子學她們,可怎么學也學不像,后來才發現,原來呀,她們都是大眼睛,都會用眼睛笑,我是個小眼睛孩兒,而且喜歡咧開嘴笑,叔叔,您是不是覺得大眼睛比小眼睛好看呀?您為什么不畫一個小眼睛阿姨呢?”小苗會這樣問王蒙:“我覺得您是一個特別好玩的人,您當‘右派’的時候全家都遷到了新疆,少數民族愛唱愛跳的非常開朗,您在他們中間生活的時間一長,是不是性格也少數民族了呢?”
就是這樣的令人忍俊不禁,有誰能拒絕這樣的采訪,又有誰能在這樣的妙趣橫生中不感到快樂! 工作起來,小張苗是個絕對細心的小記者;日常生活中,她可是個大大咧咧的孩子。在同學中,人緣極好,功課嘛,中等偏上,數不清當過多少次干部,又因種種缺點被免了職,目前的“官銜”是宣傳委員,因為個兒高,班里關窗戶、擦黑板的活兒也順手包了。小苗的班是個異常活躍的集體,平常玩的游戲是故事接龍、腦筋急轉彎和演木偶戲,內容是自創的,劇本由張苗寫,《牛頓的椅子與蘋果》、《神州號》等寫了一堆,末了,小苗凈演些椅子、狗熊、歪脖樹之類,好角色都被同學搶去了。據說最多的一句臺詞是一聲“好”。小苗還有很多優點:極富同情心,吃冰棍挑最便宜的,衣服穿媽媽剩的,這種“有錢難買少年貧”的本色在如今家境優裕的獨生子女中幾乎是罕見的。問小苗上中學后的打算,小家伙說,到時候再想吧。“我現在所有的感覺就是舍不得,我們班同學拿來好多盆花,我們要跟花兒在一塊兒度過我們小學時代的最后幾天。”在張苗小小的快樂的心靈中,世界是色彩斑斕的,是培育像她這樣小苗兒小花兒的溫床。我想我們所有的成人都應該為這種彩色的夢想去努力作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