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20
【設計理念】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潛心鉆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讀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瓦礫”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的佳句。
2、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語言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讀課題
1、教師邊播放地震錄像邊描述1994年1月17日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場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師引讀:
誰來把這個故事的名字響亮地告訴大家。
二、誦讀全文,整體感知
1、自學課文:
大聲讀課文,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讀完之后,問問自己:哪個地方最讓我感動?
2、檢查詞語:
洛杉機 阿曼達 混亂 昔日 廢墟 瓦礫
學習詞意:
回想剛才的錄像,你覺得從錄像中可以讀懂哪幾個詞語?
3、整體感悟:
說說課文中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
三、研讀文眼,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過渡:從剛才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同學們最有感觸的是父親用雙手挖廢墟的場面。(以詩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兩句。)
在老師看來,這兩句話簡直就是一首詩,每一句都可以讀出很多的聯想。同學們,深情地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自己能讀出什么來呢?(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主要抓住以下三點隨機點撥。)
1、研讀“時間長”:
⑴ 體會“時間長”:
多長的時間呢?(36小時,2160分鐘,兩個白天一個黑夜。)
⑵ 感受“父親累”:
在這漫長的36小時中,父親在做什么?
⑶ 感情朗讀:
機械單調、繁重危險、勢單力薄、無休無止,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累!當我們體會到了這些,你又會怎樣讀這句話?
2、研讀“沒人再來阻擋他”:
⑴ 了解內容:
哪些人曾經阻擋過他?人們為什么要阻擋他?
⑵ 深究原因:
后來為什么又沒人再來阻擋他了呢?
⑶ 體會情感:
沒人來幫助他,沒人來阻擋他,更沒人能理解他,這是怎樣的一種孤獨與苦悶呢?誰能讀出來。
3、研讀“可怕的樣子”:
⑴ 理解形象:
“破爛不堪”是什么意思?“到處都是血跡”是什么樣的?
⑵ 豐富形象:
他為什么會成這個樣子?在這漫長的36小時中,會出現怎樣的觸目驚心的場面?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⑶ 感情朗讀:
當我們體會到這份沉甸甸的愛的時候,當我們感受到這份充滿血淚的情的時候,你又會怎么讀這首詩?如果你是他的兒子,親眼看到父親為了自己,這樣痛苦地掙扎,你又會怎樣讀這首詩?
4、總結提升:
⑴ 自由討論:
這位倔強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肩扛著精神的重壓。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
⑵ 回放畫面:
當父親看到一片廢墟,悲痛欲絕的時候,讓他重新挺立的是這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當許多人都來阻擋他,讓他放棄的時候,他回響耳邊的還是這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當他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時候,回響在他耳邊的依然是這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