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九冊《心愿》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中法兩國人民要世代友好相處的美好心愿。
2.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并加強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中法兩國人民要世代友好相處的美好心愿。
2.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并加強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并加強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法人民要世代友好相處的美好心愿。
(二)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讀熟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法人民要世代友好相處的美好心愿。
(二)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加以適當指導。
(一)自學課文,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學習生字、新詞。
學習本課要注意指導讀準字音。
如:“花叢”的“叢”讀作c$ng,不能讀成c#ng!澳印钡摹澳!笔嵌嘁糇郑诒菊n應讀作“m*”!胺路稹钡摹胺稹币彩嵌嘁糇郑诒菊n讀作“f*”!跋驅А钡摹跋颉弊x作“xi4ng”,不能讀“x!ang”。潛力的“潛”讀作“qi2n”,不能讀作“qi3n”。
字形也要適當指導,不要寫錯。如:“貿易”的“貿”,上半部左邊不要丟第三筆的點!捌蚯蟆钡摹捌颉,上面是撇、橫,下面是“乙”,中間不要多一小橫!皻g迎”的“迎”。里面的左邊是“撇、豎提”,不要多加一撇。
請同學在讀書過程中,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然后討論。
貿易:做買賣,從事商業活動。
展覽:陳列出來供人觀看。
花蕾:沒有開放的花,俗稱花骨朵。
乞求:極誠懇或極親切地請求。
純真:純潔真摯,發自內心。
潛力:潛在的,還沒有發揮出來的力量。
“蕾”字也是上下結構,“艸”為部首,讀作“l7i”,花蕾或蓓蕾。向導:帶路的人。
目不轉睛:指眼珠子一動不動地注視,形容注意力集中。迷惑不解:摸不著頭腦,不明白,不理解。
引以為榮:把……作為自己的光榮。
公寓:能容納許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為樓房,房間成套,設備較好。心靈:指內心,精神、思想活動等,課文中指心地的意思。繪聲繪色:形容說話或寫文章生動逼真。
(二)通讀全文,理清課文脈絡。
1.學生通讀全文,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寫作思路。作者是通過一件什么事來反映中法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的心愿的?
(在巴黎的一個街道公園,“我”同法國的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小女兒的一次友好談話。)
課文記敘的主要人物是誰?
(小女孩和她的爸爸。)
小女孩根據什么猜到“我”是中國人?她對中國產生感情是受誰的影響?
(中國泥人。小女孩的家庭,主要是她的爸爸對她的影響很大。)
小姑娘的爸爸是個“中國迷”,表現在什么地方?
(他們的家成了中國物品展覽館;他們不僅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對中國的發展和強大,信心十足。)
2.指導分段,概括段意。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請問全文分為幾段?段意怎樣概括?
(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主要講“我”坐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街道公園的長椅上看書。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主要講“我”同法國小姑娘一家人的談話。
第三段(第29自然段)主要講“我”的感想。
3.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的自然段比較多,概括主要內容要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進行。
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一位中國工作人員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公園里同一家法國人的友好談話。)
這樣的談話有什么意義嗎?
(他們的談話反映了中法兩國人民友好相處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三)朗讀全文,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認識中法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是兩國人民共同的心愿。
(二)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并加強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中法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是兩國人民共同的心愿。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心愿
“心愿”是什么意思?
(愿望。美好的愿望。)
這篇課文寫的是誰的愿望?是什么樣的愿望呢?我們逐段來分析課文,解決疑難點。
(二)學習第一段。
1.默讀思考。
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假日”,地點在法國巴黎的街道公園。)
2.體會重點語句。
師:“這是我最愛坐的長椅,因為我喜歡那幾叢花,在春天的北京,這樣的花是經常見到的。”說一說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說明了“我”愛坐這長椅的原因,是因為這的周圍花叢很美,在北京春天經常能見到,作者由這里的花想到了北京,想到了祖國,表達了“我”思念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3.小結。
這一段重點介紹了時間、地點,以及“我”對祖國的思念。
板書:
時間:假日
地點:街道公園
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第一段都作了介紹,事情發展的經過及人物活動是怎樣的呢?我們來學習第二段。
(三)學習第二段。
1.想一想,說一說。
想想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同桌說一說,然后舉手發言。
(主要人物是小姑娘和她的爸爸。主要事件是“我”同法國小姑娘一家人的友好交談。)
板書:
“友好交談”是怎樣展開的呢?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思考下面問題。
①小姑娘能立刻認出“我”是中國人說明什么?
②從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一家都是“中國迷”?
③小姑娘的爸爸講述中國見聞時神情怎樣?語言怎樣?講到對小姑娘未來的希望時神情又是怎樣?通過這一切說明他對中國的感情如何?
④“乞求”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乞求什么?
⑤做架設“友誼橋梁的工程師”是什么意思?
⑥這個法國人的心愿是什么?他怎么會有這樣的心愿的呢?
(小姑娘很快能認出“我”是中國人,說明她對中國人的相貌特征非常熟悉。
小姑娘的媽媽因為女兒和丈夫喜愛中國,說“現在連我也快變成中國迷了”。小姑娘的爸爸曾兩次隨貿易代表團去中國,帶回很多中國物品,“他們家就成了中國物品展覽館”。小姑娘的爸爸還“興奮地講了許多中國見聞”,他既了解中國的現在,也了解中國的過去。
小姑娘的爸爸講述中國見聞時非常興奮,繪聲繪色,滔滔不絕。講到對小姑娘未來的希望時,又是那樣認真。這一切都說明他對中國的感情是深厚的、真切的、誠摯的。
“乞求”的意思是極誠懇極真切地請求。小姑娘乞求的是到北京去,而且要做北京小姑娘的法語老師。
做架設“友誼橋梁的工程師”是說做法中人民友好的工作,為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貢獻。
這位法國人的心愿是希望世代和中國友好相處。因為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永遠值得引以為榮的歷史和文化,而現在又需要發展,所以法國人渴望和中國密切交往。)
2.理解重點句,談談學習體會。
課文中有些句子含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對表現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起著重要作用。學習時教師可以提示重點句子,請同學們在自學中先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再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體會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
①“是那些不說話的中國人,把真誠的友誼帶進了一個普通的法國人的家庭,而且生根發芽,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姑娘的父親從中國帶回了泥人“那些不說話的中國人”,并陳列在家里,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真誠友愛。他的這種感情感染了全家人,連小女孩也成了“中國迷”。他們向往中國,也要和中國人民友好下去。還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工藝品把中國人民的友誼帶給了法國人民,友誼的種子在人們的心中發芽開花,連法國兒童也要和中國人民友好下去。)
②“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永遠值得引以為榮的歷史和文化,但是現在確實需要發展。你們的國家有巨大的潛力,這一點沒有誰比得上。”
(這句話表達了法國人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贊美,對中國繁榮富強的期望,以及對中國發展前途充滿信心的思想感情。)
③“我希望她學中文,以后到中國留學,做架設友誼橋梁的工程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希望女兒做中法人民友好的工作,為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貢獻,表達了父親的鞏固和發展中法兩國人民友誼的美好心愿和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在同學自學、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朗讀指導,尤其是要讀出各角色的真摯感情。比如:小女孩的爸爸介紹中國見聞這一段,朗讀時要重視指導學生體會“繪聲繪色”,注意朗讀時的神態和語氣。
板書:
(四)學習第三段。
1.默讀思考。
“友誼的長橋”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修一座友誼的長橋,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愿”?這樣的結尾有什么好處?
(“友誼的長橋”指的是中法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的紐帶。做好中法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工作,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是中國和法國人民共同的心愿。這樣結尾不僅點明了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且也點明了課題,使讀者對課文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
2.齊讀第三段。
板書:中法人民世代友好
(五)總結全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同學們以自學為主學習這篇課文,下面我們結合板書,對這篇課文做一個小結。
這篇閱讀課文是寫事的,事情發生的時間是一個假日,在巴黎一個街道公園里,作者與一個法國小女孩一家人的友好交談中,了解到他們都是中國迷,他們的家是中國物品展覽館,小女孩的爸爸曾兩次到過中國,他不僅了解中國的現在,也了解中國的過去,鞏固和發展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是他的心愿,也是中法兩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板書設計 】
【小資料】
巴黎
傳說中,古代居住在巴黎一帶的高盧族人喜歡用驃悍驍勇的男子形象命名。他們以希臘神話中因掠走海倫而引起的特洛伊戰爭的俊美和臂力過人的帕里斯的名字給巴黎命名!鞍屠琛笔菑摹芭晾锼埂边@一人名演化而來的。巴黎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古老的巴黎大學、法國科學院、巴黎國家圖書館以及許多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設在這里。協和廣場、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凱旋門、凡爾賽宮、賽納河畔的舊書市、蓬皮杜文化中心等都使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